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国内研究hyperrealism有一技术问题:必须让它与surrealism有不同的译名。研究该理论最好有一参照。本文将科学史上的“量子现实”作为这样的参照。作为一种“杂交”理论,先现实主义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先现实主义悲悼当代人文精神的衰败:先贤先哲们曾诉诸“理性”和“科学”为人类争取过宝贵的自由和独立,但现代人已走上极端。正将那一成果丧失。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层面上,博德里亚的先现实主义是当代世界危机理论.它的思想基础是一种与当代信息有关的特殊认识论.该危机直接来自媒介强权及其恶果:作为一种新的奴役体制,实行强权的媒介垄断了大众意识、造就了大众的麻痹和沉沦,并最终自食其果,导致世界性灾难.博德里亚有关海湾战争和"9·11"事件的观点意在为先现实理论提供现实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思想框架,它的各种假定也好,论述也好,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激发,它提供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提供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超越的进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学说中,现实主义占有着一个突出的、显著的位置。他们一生中对这个问题曾作过多方面的、深入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不单单就马、恩的现实主义而论马、恩的现实主义,而是把它放到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当中,和其它创作方法以及传统现实主义进行参照,我们就会发现:马、恩的伟大,同样体现在现实主义领域;学习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忽视马、恩的,那只能是半截子理论。  相似文献   

5.
从巴尔扎克的创作到马尔科夫的"开放体系"理论,西方现实主义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是当下话语。它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启示是:应走出现实主义的理想化这一先验论的认识模式,进入到本土语境当中。  相似文献   

6.
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直接相关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电影史上,现实主义电影一度留下了灿烂的轨迹,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入手分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如何摆脱现实主义电影的萎靡现状、走出其自身的困境,也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雪峰作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重要阐释者,有着自己的理论特质和鲜明的倾向。从其真实观、典型观等分析可以见其现实主义理论:既有对文艺特性的尊重,又有为政治而过于理性化的侧重,理论呈现出矛盾和游移状态,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倾向的政治化了的现实主义。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这段文学史,以期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小说思潮来看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亦称“意识流”小说,它是我国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这个大思潮中的小文学思潮。换言之,它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股支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前几年也曾经引起过人们的热烈讨论。不过,那时人们还没有使用“心理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而是采纳“意识流”的说法。之所以把“意识流”换为“心理现实主义”,不是作者喜欢杜撰名词,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产生于新时期的这个文学思潮的确不同于西方的“意识流”文学,它既有非物质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又有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因素,所以用心理现实主义来概括是恰切不过了。虽然这个名词曾经被西方的一些理论家使用过。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与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一直位居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其原因在于它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属于现实主义的两大分支,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上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分歧.二者都认同经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即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在对待国际无政府的状态的态度上和国家为了安全应获取多少权力的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彼此没有否定对方,只是对国际关系现象有着不同的解释偏好.无论是进攻现实主义还是防御现实主义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的行程,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40年代《思想与时代》杂志对新人文主义的传播,在中、西人文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史学界力图矫正“科学化”之弊端,从“科学”与“人文”兼重的史学观,到逐渐萌生出“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提倡义理与考据并重、科学“实证”与人文“虚会”方法结合、主体与客体交融互渗、知识追求与价值意义兼顾的治史新趋向,使中国史学走上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自照相机发明后,现代绘画艺术便常常被认为是与真实、求知无关的事情,因此传统写实绘画没有意义了,自我表现的绘画才是进步的和高级的。这根源于对“真”的误解——将物理真实与视觉真实混为一谈。而视觉真实又因民族、文化甚至人的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视觉生理学、心理学、现象学及70年代出现的二阶控制论,都曾充分论及过人的意向性对视觉形象的建构作用。“具象表现绘画”更是致力于新的视觉模式的建立。旅法中国画家司徒立则将具象表现运动上升为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的较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是科学卫士与建构主义者围绕"科学知识究竟是自然实在的客观表征还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一论点而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展开的论战。前者以"表征"为核心,坚持自然实在论与真理符合论,强调科学的表征本性促进了人类福利的无限增长。但随着科学践履其"为人类谋福祉"价值的频频失败,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标准科学意象开始面临表征危机。社会建构论的兴起直接颠覆了科学表征的客观性,认为真实的科学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论者以一种较为激进的眼光重新审视了科学,发现了科学表征的社会性,以"建构"取代"表征",为敏锐地洞察理解科学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发,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建构主义思潮,但其蕴含的相对主义观念使其容易堕入自反性僵局,而后SSK的实践转向则为建构主义思潮的稳健发展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波兰尼作为20世纪科学哲学阵营中的重要一员,通过批判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充满人性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人文性科学观这一新的理论形态。波兰尼从人性、信念与价值的角度阐发了其人文性科学观的理论内涵,从而展现了科学与人文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怀每个具体人的幸福。《物权法》正是从平等原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自然资源使用权等方面对个人的生存与生活、价值与尊严、人性与人格、现实与理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寻求人类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科学的进化或科学的革命具体表现为科学实在概念的根本变革,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科学家的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对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爱因斯坦科学观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化科学的认识,优化科学的要素,改善科学的条件,推进科学的发展,加快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性探讨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历久弥新、普遍关注的话题,客家学学者谭元亨教授的长篇小说《依然是你》的审美意蕴中也不乏对此体现。然而小说并非是宽泛的就人性而描述人性,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历史环境的观照,通过对知识分子品格的认识,讲述人物间矛盾纠葛,表现客家人善良美好人性与社会上卑鄙丑恶人性的博弈场景,进而表现出客家文化优良的精神品质。作品探索人性更为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客家山乡纯朴清新的风俗景物、圣洁传说与山外当代追逐物质利益的污浊社会风气形成鲜明比照,从侧面凸显美好人性可贵之处,深刻独到地挖掘了对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客家文化的优良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8.
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揭示了人性自由的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无法割舍身边的"六便士",又执着追求虚幻的"月亮",凸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显示毛姆对人性的矛盾以及人生内涵的复杂性的深刻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盛唐法律体系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其法律体系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儒家的“仁者爱人”为其哲学思想基础,并以传统的民本主义为其政治思想基础。这一人文精神对完善我们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和应用引起了哲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哲学对虚拟现实界定角度,在梳理和分析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个人看法。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是人类用数字化的中介系统创造的可与人交互作用的超现实环境的技术、活动和状态;作为一种客体,人工的虚拟现实("虚境")是个物理性与心理性结合、工具与客体合一、主体与客体共构的复合性的人工环境;网络虚拟空间,是虚拟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虚境",遥在是其存在方式,"在线效应"和"时缩空扩效应",是遥在性导致的双重效应,虚拟性是其显著特征,并由此产生网络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