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靺鞨文化系统。文献记载的"勿吉"早期指的是属于挹娄文化系统的勿吉文化居民,晚期则是来自北区的靺鞨文化系统的人群。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靺鞨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这也反映出文献记载的古代族群实体有时候与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历史上的氵岁貊、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图们江流域所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和繁盛的都市文明.尤其是7-10世纪,靺鞨族在图们江流域建立了靺鞨国的王都,在接受中原大唐文化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渤海国的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源府,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在图们江流域兴起,开创了与日本隔海交流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夫余族名的音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上古音中,夫余之"夫"读音如蒲、如薄,与发(读如泼或拨)、貊、毫等字读音可通,"余"读音通娄、闾,夫余作为少数民族语辞,其意义很可能是"貊人".橐离、高句丽、豆莫娄以及作为北沃沮别称的置沟娄,读音语尾与"余"音同,可能是其出自同一族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4.
肃慎民族的"楉矢石砮"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肃慎文化的特有标志和显著特点.肃慎的楉矢石砮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渊源关系,因而具有文化开创的珍贵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黑水靺鞨  相似文献   

6.
在肃慎系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社会组织基本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而渤海则由部族制发展为统一的渤海民族与国家。女真族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等发展阶段,建立了统一的民族与国家。金朝灭亡以后,留居东北的女真人同样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的发展历程,最后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与国家。  相似文献   

7.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三百多万,居住在东北、河北一带以及北京等大中城市。满族是由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逐渐演化而来的。远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肃慎的记载。所以,她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三江平原地区近30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地域民族考古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横向对比。通过民族学、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考古发掘的成果和考古调查的成果进行综合研究,能够使我们深刻理解三江平原地区掩埋在地下的古代文明的遗迹与古族的形成、发展、融合、消亡的过程。三江平原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系的民族发源地。  相似文献   

11.
吴激、蔡松年同为金初著名词人。二人有着相似的仕宦经历,在入金前既已定交,入金后,交往颇深。以词而论,二人虽同号为“吴蔡体”,奠定了金源一代的词的创作,却因个人身世、词的题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在词的创作上亦表现出同中有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的主要居民的族属、国号的分析阐述了其国为靺鞨之国。  相似文献   

13.
唐王朝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居于极东北边地的黑水靺鞨人和西北的室韦人中设立羁縻府州,他们以原始部落的形式与唐廷发生着朝贡关系,并且随着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统治力量的变化,其朝贡频率也随之变化。总体来看,室韦诸部在羁縻府州的形式下与唐王朝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贡关系,满足了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同时,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也随之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4.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5.
赵杰 《回族研究》2007,(3):16-20
本文从康德"心灵里崇高的道德"与毛泽东"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和《古兰经》关于"三状"源于心灵为序,从历时上评述了回族荣辱跌宕、历尽沧桑,"几度春风,几度秋雨"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了他们心灵沐风栉雨后更加清净的壮美。又从共时上亮化出回族忍辱负重、自尊自强的坚实心力,最后凸显出回族"先忍后强"的心灵之道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充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