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水浒传》的作者、书名、主旨与宋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8,28(1):49-57
《水浒传》的作者或主要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书名出自《诗经.大雅.》体现全书"忠义"的主旨,宋江形象是《水浒传》作者集中的代言,全书的灵魂。他是一个义士,但更是一位忠臣。他的"忠"不是一般的"忠",是为人所难为,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能为,是旷古未有的一种"忠"。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古代一位仁人志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坎坷,他对不幸的理解,对光荣的梦想,以及对现实的困惑。《水浒传》中,宋江是与李逵、鲁智深等性情中人不同的另一类英雄,其作为文学典型更具内涵,更难理解,更不容易却更值得肯定与同情。  相似文献   

2.
《水浒》忠义思想的纵向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书名全称为“忠义水浒传”,忠义思想是作家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基本含义就是忠君义友,源于汉代以后儒家的忠义观。小说通过对招安、征辽、征方腊三大事件的处理和对宋江形象的修正,来表现忠君思想,部分地达到了目的,但忠君思想与农民起义互不相容。《水浒传》对义友的表现远比忠君成功,主要受惠于同一题材的前代作品。作者在处理义与忠、孝的关系方面,也出现了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忠义思想主要是:宣扬或向往对君对国的忠和对友对民的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宋江很想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却不能超越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坚持说金圣叹仇恨农民革命的人,总是以他骂过宋江为口实,说他那是擒贼先擒王。其实只要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他改造投降的《忠义水浒传》为战斗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时,关于宋江的形象问题便有着很大的麻烦。因为如果承认宋江心中有“忠义”,则宋江就必然是不折不扣的投降派,最终裹胁义军屈膝于王庭是合乎逻辑的结局。而这是和金圣叹的想法南辕北辙的。如果不承认宋江有“忠义”之心,但他又确乎满口是“忠义”的言词,这又当作何解释?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批书人硬是去公开肯定宋江的叛逆性,则在那个时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一部带有浓厚史诗意蕴的忠义伦理悲剧。它不仅是对正史"忠义传"所引发的英雄入史情绪的深刻反省,更是对封建忠义伦理规范的反思批判。它以宋江等梁山好汉对于忠义伦理的践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为对象,揭露了忠义伦理的逻辑悖论及愚民本质。同时,也指明了忠义伦理并非儒学、理学幻化的形上整体,而是忠与义两个伦理系统的辩证否定。对忠义伦理实质认识不足的梁山好汉的忠义实践引发了多重的精神情感危机,他们事败身死,尝尽烦忧,得到的却是无限的悲怆。其悲剧精神最终在带有浓厚仪式性、狂热化的宗教式的显圣叙事中达到了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水浒》中的宋江,在临死之前,有一段自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江所谓的“忠”,就是忠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最高代表封建君主。宋江所谓的“义”,是从属于“忠”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把农民起义的革命行动纳入封建法度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中。“忠义”二字,贯串了宋江一生的言行,是他投降主义路线的思想基础。宋江在晁盖死后,篡夺了领导权,迫不及待地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里,一字的更动,却反映了根本不同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是用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路线、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篡改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政治路线。晁盖的“聚义”,意味着农民阶级由于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要求联合起来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宋江的“忠义”,则意味着要农民阶级屈服于地主阶级的统治,做一个封建社会的顺民。晁盖的“聚义”和宋江的  相似文献   

7.
宋江是《水浒传》中塑造的"义胆包天、忠肝盖地"的英雄。虽然人们对《水浒传》的主题有多种解说,但主流观念仍把宋江看作小说的核心人物。在《水浒传》的诸种续书中,俞万春的《荡寇志》因对水浒英雄持否定态度,故对宋江这一领袖人物形象进行了重塑。考察发现,作者有意将宋江形象进行丑化,使其由英雄变为强盗,由豪侠变为土匪,由好汉变为恶贼,由福星变为灾星。这种重塑反映出时代的文化及作者独具匠心的小说创作。因此,探讨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创作观念的作家笔下的异样书写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水浒》是一篇悲壮的史诗,尤其是宋江这个中心人物,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和忠臣,直至免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纵观宋江一生,“忠”和“义”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这个理想无法实现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因为不能够实现,导致了悲剧性结局,惟其结局悲剧性之惨烈,方能产生振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忠义观的内在矛盾和忠义观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两条内在的线索。以忠义为线索,宋江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上山前…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宋江,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等绰号;想到那个义释过晁盖、令天下英雄望风归顺、带领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呼风唤雨的英雄寨主;想到那个一心想招安、招安后又四处奔波、没得善终的屈死的冤魂。然而,再一次读完《水浒传》,掩卷而思,又使人对宋江的“忠义”产生了怀疑:作者为这部书定名为《忠义水浒传》,难道真是为了宣扬宋江等人的忠义之举吗?宋江也真的象他自己所剖白的那样;“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宁肯朝廷负  相似文献   

10.
宋江是《水浒》中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本文分析指出宋江形象其实是《水浒》作者矛盾思想的化身,是“理学”与“心学”对垒的时代思潮的产物,宋江“忠”的观念与实际的相悖。宋江的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是“忠义”形象,二是“个人奋斗”形象,这二重形象、两条线索终是一曲博大悲歌。  相似文献   

11.
<正>宋江的绰号为什么叫"呼保义"?《水浒传》中的宋江有两个绰号,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呼保义"。"及时雨"的意思很好理解,即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而"呼保义"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交代。其实,"保义"是宋代武官官名,而  相似文献   

12.
“忠义”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道德观念,以往认为它多偏重于“忠君”之义。实际上,构成“忠义”的“忠”和“义”有着内在统一的书写逻辑,“忠”所体现的伦理次序的适宜性,使其成为“义”的意涵的一部分。二者在词汇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对道德的追求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忠义”发展出在不同场景下的双重内涵,即“在国家为忠,在民间为义”。所以,正史忠义类传除了收录“捐躯陨节”的忠臣,也收录舍己为人、朋友情谊等偏“义气”的内容。“忠义”的双重内涵,不是分隔孤立的,而是统一于其内在性质之中。忠义的性质包括天性特质、甘愿放弃生命的牺牲性,以及被奸邪所激发的对立性,实际上更多地生发于“义”,而不仅仅是“忠”。  相似文献   

13.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人物,达四百多个,揭示了“人才为兴帮之本”的思想。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关羽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品通过对关羽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其“忠义”观的描写与揭示,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与人生理想。而“忠义”思想则贯穿了关羽这个人物的一生,成为千百年来“忠义”的化身。而“汉家节”成了其“忠义”根源。以品德、气节写忠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作品所集中表现出的关羽人物形象的核心品质,通过其高尚的品德、气节写出了他的“忠”与“义”l、桃园三结义小说一开始,通过“宴桃园豪杰三…  相似文献   

15.
宋江瞻顾于“忠———义”两端 ,是受“青史留名”的观念支配 ,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宋江上山前只讲“义”不讲“忠” ,他广泛结交天下好汉是有目的而为之———是为赢得社会声誉以抬高身价 ;他上山后又只讲“忠”而不顾“义” ,力主招安 ,是为走正常渠道成就功名。他一生脚踩“忠———义”两只船是以“青史留名”作为运行轨道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剧作家许自昌<水浒记>传奇,是水浒戏的杰出代表之一.作者在改编水浒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以先入为主的姿态有意高扬忠义,通过智劫生辰纲、私放晁天王、坐楼杀息(惜)①、火并王伦、闹江州、反上梁山等小说原有情节塑造宋江、晁盖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又大量铺排儿女风情,充分展开宋江、阎婆息和张三之间的情感纠葛,客观上颠覆了<水浒传>中对女性形象一味贬低的状况,具有了更为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8.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和历史上的游侠思想的梳理出发,并通过宋江形象和梁山义军的宗旨的探讨,论述了《水浒传》中“忠义”和“聚义”、“全忠仗义”和“替天行道”的关系。进而论证,梁山聚义并不是农民起义,梁山义军实质上是一支江湖豪侠武装。说明梁山义军的悲剧不在于“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而在于“逼上梁山”,“宋公明神聚蓼儿洼”。通过这种悲剧,《水浒传》表现了对封建乱世的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迷惘。  相似文献   

20.
d大凡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梁山义军头号首领宋江是个软弱无能、向当权者低三下四的窝囊废。作者这样描写宋江,不仅使读者难以接受,同时也违背了宋江这个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按书中对宋江出身的交待,此人本是一个刀笔小吏,自幼专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宋江既然是这样一种出身,那么,按照常理来推论,他应当处世圆滑,头脑精明,特别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必然会有清醒的认识。可是,《水浒传》的作者在描写宋江时,却将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在宋江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