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1):79-80
第二策曾国藩治人谋略:善治者。乃是强者治人要有谋略。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曾国藩主张善治。认为善治者。乃是强者。人生本来就是需要谋略的。而善治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战术。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0):81-82,88
曾国藩的治人之道,常常是与自的外王之气结合起来的。曾国藩在《感春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外王”思想:  相似文献   

3.
唐振常 《领导文萃》2010,(11):105-109
李鸿章在世时,声誉之隆,两宫特别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之深,一时无出其右者。朝中人望,他已驳驳乎凌驾于乃师曾国藩之上。曾国藩讨捻无功,继之者为李鸿章,居然功成;曾国藩于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措置失当,连《清史稿》本传也说:“津民争怨之。  相似文献   

4.
魏羲之 《领导文萃》2012,(1):98-100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后来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说两人有师生之谊并不为过,左宗棠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执弟子  相似文献   

5.
外论辑要     
就看待外国而言,缺少客观性是人人皆 知的。长期以来,一国总是把自己说得尽善尽美,而把别国说成十足的腐败和残忍。评判他人的一举一动用一个标准,而评价自己的一言一行则用另一个标准。甚至他人的善行也被视为穷凶极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说:“君子最大的过人之处,只是虚心而已。”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对付他人的愚蠢,不以自己的贤能瞧不起他人的笨拙,不以自己的长处去克制人们的短处,这些都是承载福禄的方法与道理。  相似文献   

7.
第一策不治人,难以成大事 06.张扬自己的外王之气 曾国藩的治人之道,常常是与自的外王之气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 《领导文萃》2009,(13):140-140
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哲人。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  相似文献   

9.
杨壮 《决策》2008,(9):52-53
西点对领导力的定义是:领导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法定权力。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行为,追求.价值,能力,品味、风格,必须与追随者的需求、价值、追求、渴望相合拍。“随便给我找个人,只要不是精神分裂症,我就可以把他培养成世界一流的领导者。”西点军校前校长戴夫·帕尔默将军说。  相似文献   

10.
正出于对心腹幕僚和弟子赵烈文的真诚关心,曾国藩不仅多次建议他出去做官,而且为他在浙江谋得了副知府级的同知职位,还说只要赵烈文一点头答应,他就会给浙江省的头头们打好招呼。曾国藩这么做,除了赵烈文跟随自己多年,应该对他有所回报,更为关键的是曾国藩对赵烈文的从政能力期望很高,说他  相似文献   

11.
郭冠英 《领导文萃》2009,(13):69-73
失之交臂 唐德刚曾说:“写一个人的传,你要比他自己还要了解他。” 唐德刚说的是李宗仁(他曾写下《李宗仁回忆录》)。遇到张学良.唐德刚当然视为难得的机遇。可惜,没写出来。但在写的过程中.他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相似文献   

12.
杨耀明 《科学咨询》2007,(20):52-52
激情,无论何时都能让人心中充满火一样的热情,不自觉地把自己与他人引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里。激情相对能力而言,激情就像催化剂,能让能力得到成倍的增加。一个能力不足,但有激情的人,通常能胜过一个能力很强,而没有激情的人。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政治上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人品,人格,远见卓识,治国之策,治军之术,治人手段却被公认为指导做人的智慧金典。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刊将从本期连续《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田梦 《领导文萃》2007,(9):155-155
问题159: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生了重病,要请医生。他母亲说:“东村有先生,开方医过的人病都好了,请他来看?”李渔摇手。他的妻子又说:“西村有个先生.只要他开处方、撮药,个个医好。”李渔又摇手。母亲急了:“难道你让镇上那个一年里治死几个人的先生来?”李渔点头。这使妻母二人大为不解,但拗不过李渔,还是把那个治死人的先生请了来。李渔的病便让他给治好了。  相似文献   

15.
一位诗人曾说过:“走路有两个法子:一个是跟着前面的人走,信任他是认识路的:一个是走自己的路,相信你自己有能力认识路。”孙甚林无疑属于后者。有人说,重庆南方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其领路人孙甚林的每一次“认路”都非常准确。  相似文献   

16.
冯唐 《领导文萃》2022,(2):112-114
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扰:这件事我必须做,但是我真的没有天赋把它做好,怎么办?两个字解决这个问题——"有常".简单地说,就是坚持,没天赋也能活,甚至能活得挺好. 举一个曾国藩的例子,他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人生的第一美德,是你能坚持做一件事.他拿自己写毛笔字做例子,"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  相似文献   

17.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18.
郑立明  任浩 《领导科学》2006,(20):40-41
一、软权力思想的提出人们通常把权力定义为控制或影响他人的能力,或者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对权力下了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权力是指那种让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而约瑟夫·奈给权力下的定义是:权力是指达到自身目的或者目标的能力。奈认为,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可以通过威胁和奖励,也可以通过吸引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把权力划分为行为权力和资源权力。行为权力是由硬权力和软权力组成的,其中,硬权力是指在具体的物质的资源之上的硬性命令式权力,指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  相似文献   

19.
黄树东 《领导文萃》2011,(23):92-94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三国时期,后来三国归晋,是为晋朝。晋朝后来出了一个名人——晋惠帝。他是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司马衷,后来成了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很傻,是个白痴。说他傻,我不太相信。因为,司马炎晚年鉴于曹魏的教训,对后继者的选拔还是非常认真的,曾经考察过司马衷好几次。史书上记载说,司马炎如何如何被糊弄了。这可能是当年写历史的人把历史书当成畅销书来写的结果。司马炎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20.
西方法治文化中有一场著名的法治人治论辩。先哲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但他的老师柏拉图则主张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场论辩的最终结果是.历经挫败的柏拉图终于放弃不现实的人治理想,转而求诸法治。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由统治者的权力决定。法律自己不是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