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社会"与"文化"两种范式之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 ,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长期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理论取向或曰理论范式 ,这就是“社会范式”与“文化范式”。近年来理论界比较关注范式的转换或创新 ,但是对这两类范式的认识和反思却很不充分 ,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限度与相互关系不甚了了 ,这就不能不影响真正的理论创新的产生。这两种范式固然关联于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规范这两大类研究方法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这两类方法 ,因为它们指涉着人类存在的本体规定从而包含着比方法多得多的东西。社会范式与文化范式在我国学术界的形成及其变化 ,既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自我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张梅  张立成 《理论界》2011,(11):96-98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符号功能、符号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论断极富时代感,正反映了当今人类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随着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的世界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符号化的倾向。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中,生活在"主观现实"中。  相似文献   

3.
纵观以往对"空间转向"概念的研究,学术界要么是以具体人物为标志,要么是以具体论题为界限来进行探寻,其中,以福柯、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人的思想作为研究所集中关注的热点,然而,却忽视了以阿尔都塞的理论为视角展开研究。以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的"总问题""理论实践"和"断裂"这三个重要概念为切入点,在思维范式的层面来理解"空间转向",可以将"空间转向"界定为是不断与现有压迫力量进行着持续的断裂、不断审视、反思和改造自身并展望着未来革命可能性的一种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4.
陶东风 《河北学刊》2004,24(5):86-9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比较典型的范式,即批判理论范式、现代化理论范式与"新左派"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中国语境意识与具体历史意识,其大众文化批判从而流于抽象的道德批判与审美批判;现代化理论范式的主要理论资源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而其最大特色在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社会历史转型中来认识并评价大众文化,肯定其政治意义;"新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同样对大众文化持激进批判态度,但是其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这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劣,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互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学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方法视角来看,当前中国马克思学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文本重读"、"学术对话"和"现实反思"三种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对于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着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在中国马克思学领域,这三种研究范式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相生发展的关系.中国马克思学要在这三种范式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下才能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的文化,人也是文化的人,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称为文化。人本质的复杂性造成了文化特性的多样化,不断发展的文化本身也使得人们更加难以完全认识和了解文化。人们总是从不同的单一维度出发去理解文化的整体意义,造成了文化理解的混沌状态。因此,只有采用多维度视角去理解文化,才能适应文化自身的复杂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主要分为五个维度:生存维度、艺术维度、精神维度、部门维度和范式维度,这五个维度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并体现着文化的不同意义。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人们所感知到的文化。因此,只有从多维度角度理解到的文化,才是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 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种自觉性的存在,人类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调整、控制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按着人的愿望、意志与目的改造和加工着人所生存的外部世界.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人也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逐渐建构起主体的心理结构,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历史也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自然界的生命形态进化到人这一族类,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系统不断进行优化选择,不断向最有序目标迈进的宇宙合规律性和宇宙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经济社会学学科诞生时,学者非常重视从丰富的文化视角理解经济生活,如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人,并形成了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重点关注文化的社会整合作用.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社会学复苏时,受格兰诺维特等学者的"社会结构绝对主义"观点的影响,文化分析范式一度被遗忘.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分析范式又再次进入经济社会学领域,并出现了多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新制度主义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建构论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和嵌入性视角的文化分析范式等.21世纪以后,"文化分析范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文化置于理解经济行为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经济社会学的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人的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传播、承载的主体和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个体与类斗争的真正解决即人的解放,确证了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10.
张曙光 《河北学刊》2008,28(2):11-19
在首次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构成原初历史的"四个因素",并随后论及"意识"和作为现实的意识的"语言",却未将其列为历史的第五个因素。深入分析个中原因,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发展,从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及文明进步的视角理解"意识"和"语言",则应将其提升到构成历史要素的行列之中。这一提升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经典形态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着眼于由人类所造成的现代历史中的许多新问题,人类的新启蒙已成当务之急。而这特别要求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对话,要求人们对"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的反躬自省,以谦逊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亲近大地,关爱众生。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这一变化并非无足轻重,在它背后隐含着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研究范式变更.创造论张扬主体性,鼓吹创作自由,强调文学自律,以主体地位的绝对优先来抗拒现实束缚;生产论则把文学活动置于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并努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的密切关联,强调文学生产的他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范式和两套理论话语,两者间有着相互抵牾的不相容性.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已从被改造对象转而成为改革的主体,看到了自由言说、施展才华的机遇,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文学创造论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张扬自我的豪言壮语,成为文艺学界压倒性的主导性话语.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打破了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文学本身已不由自主地沦为商品,成为他律的产物,知识分子也日益被边缘化.文学生产论取代文学创造论,实际上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日渐丧失文化权力的现实处境,无可奈何地接受操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的生存样态,从"客—主"混沌未分的原始整合的传统样式,经过双重分化和双重对立的"主—客"二分的现代样态,到强调多元主体间性的后现代样态,再到主张交往实践的"主—客—主"样态活动,造就和推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始终是沿着"主—客"、"主—主"和"主—客—主"等多重维度螺旋式进行。这些迥异其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论旨,尝试塑造和培养一种真正的哲学致思取向,那就是人的生存境遇渴望能够达到自由澄明的世界。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哲学体现了信息时代技术哲学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从一般技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肖峰首创了国内信息技术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延展人的认知机能的技术;信息技术介入人的认识活动,引发了认识论的转向;肖峰在其信息技术哲学的视域中提出"信息型实践"范畴,阐释"信息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涵义,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并在信息技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社会论、人文论六个方面展现出深厚的原创性,在"信息技术—哲学"和"信息—技术哲学"两个进路上形成了开放的体系.结合信息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影响,肖峰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信息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和范式,在物联网、人工情感、人工经验、脑机接口等新兴信息技术前沿领域,肖峰进行了探索性的哲学研究,提出若干发人深思的新问题,展现了信息技术哲学的活力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纵观古今,人们对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同时代表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和印度在生命哲学这一课题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文章将古老印度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瑜伽传统"三身"概念与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医传统中的"形气神"概念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为分析对象,从比较的层面出发,对上述三个东亚国家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也侧重政治经济分析和社会学的诠释.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内涵来理解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内涵与特征,即国家力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交织作用对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核心影响.作者认为,作为东亚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福利范式并不是同一类型,虽然人们笼统将它们三者归类为"东亚福利模式",但它们各自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或差异是与它们各自不同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就此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自由观的三个环节与三个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问题只有从实践去理解,才会脱去其形而上学的外衣。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现实的实践自由观,因为自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自由表现在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自由、实践观念活动的自由、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三个环节,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三种关系。相应地,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也就表现在这三个纬度。  相似文献   

19.
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不能陷入寻章摘句、史料拼接以及简单的历史叙述,而要在文化基因的意义上挖掘中华文明活着的传统.文明中的成素能否凝结为文化基因,取决于文化成素的人性根据及其生命属性,以及文化成素的精神追求及其教化功能.阐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必须紧扣中国人的人性观念、生命态度及其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德性伦理、悟道思维以及修己成人的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凝练和揭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一文化基因,直至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追求,体现在中国人面对生活和理解人生的实践智慧中.  相似文献   

20.
古典政治哲学所谓的"哲人王"观念只是一种理论预设,其目的在于批判人间"理想国"、为现实政治寻找理论"范式"、指导尘世国度的统治者以及为现实政治寻找超越性的神圣依据。古典政治哲学以知识论、人性论、神义论和形上学为基础,是要达到德性、幸福和教化的目标,并在对传统的维护中,切实地关注现实,这种关注当然也是有范式为指引的。这就是哲人王之类的"范式"被误认为"理想",而其始作俑者被错误地标为"乌托邦"鼻祖的原因,但实际上古典政治哲学是反对乌托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