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邦新论     
本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基础,结合《汉书》的记载和论述,对当代学者给予刘邦的错误评价如指斥他是流氓无赖、为人狡诈无能、大杀功臣等细作辨正:对当代学者对司马迁评价刘邦的误解细作辨正。并做出新的评价:刘邦是一个英明睿智、光明正大、富于仁义的帝王典范,并为中国立下不朽的以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统一格局、为中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唯一能保持长期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大国打下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综合历代《史记》研究成果,汇集日本及中国学者对《史记》的一百多种注释,对版本、史实、人物、文字、词语等进行了全面考证,对前人未解释或者解释不详的部分加以重新阐释,《史记会注考证》成为《史记》研究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前人对其研究多注意所收张守节《史记正义》佚文的真伪问题,而对其校勘考证之功研究不够,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 :韩信攻下齐地后 ,派灌婴带领一支小部队 ,打下彭城等许多城市。然而 ,此事不可信。其原因 :1.这不符合韩信的邀地思想 ;2 .一支小部队 ,根本没有这样强的战斗力 ,《灌婴传》对项佗和周兰的记载 ,存在着重大失误 ;3.在双方的统帅那里没能得到应有的反映 ,在《史记》中是孤证 ,并被《资治通鉴》所弃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 ,对灌婴及其攻陷彭城之事 ,只字没提。因此 ,关于灌婴攻陷彭城等地的记载 ,是他人所作。  相似文献   

5.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7,(4):60-65
司马迁《史记》关于季平子的记载具有"尊君抑臣"的倾向。《左传》记载季平子的事迹,既体现了左氏对季平子的维护,又表现了他对平子失德、失礼行为的批判,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左氏理性的评价与礼坏乐崩的时代背景及他对"礼"的推崇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史记》作为一部实录性历史巨著,记载了一些与《周易》相关的资料,这些记载既可以窥见中国易学发展的概况,又与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及情感体验相关,理解这些,对于全面把握《史记》的意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记.高祖本纪》载:"沛公……攻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①上文说刘邦与杨熊战于白马,《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秦纪》均从之,当今学者的有关论著也多有信从。但笔者怀疑,《史记》上文记载刘邦与杨熊"战白马"是错误的,试证之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据《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汉初,梁王彭越被告发谋反,废为庶人。吕后向刘邦建议斩之以除后患,刘邦同意,“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1](P259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高帝五年至九年义渠任廷尉,十年,宣义为廷尉,十二年口育(名育,姓氏不祥)任廷尉。[2](P747-749)也就是说,自汉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直至他去世,担任廷尉者中无“王恬开”其人。又据《史记》之《高祖本纪》及《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功臣年表》,彭越之诛在汉十一年(前196),而 育正是该年起任廷尉的,他的前任是宣义。  相似文献   

10.
尤佳 《天府新论》2010,(3):125-129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均有关于刘邦入秦行军路线的记载,但各本所叙多有抵牾,后世学者也各有尊奉。通过对文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刘邦军先攻成阳、杠里,次战成武;攻昌邑仅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07年;是年四月,刘邦南攻之城为颍阳,而非颍川。同时,也对刘邦不走函谷关道,而选择武关道入定咸阳的原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闽越国,系百越族群中的一支──闽越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闽越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已是一个实体,有本族的封王和封君。但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正式立国,则始自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年,汉高祖刘邦封立故越王勾践之后裔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东越王金善反汉叛乱。为汉武帝所遣的四路大军平定,徙其民于江淮间,闽越国灭,历时九十二年。文献记载确凿。《史记》、《汉书》均有传。但是对问越国的王位传承和世系,文献记载不详,缺漏很大。后世从未有人作专门考订和研究,有…  相似文献   

12.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籍贯问题,尽管《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以下称《高祖本纪》)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的记载,但至今诸家注说仍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笔者考究诸书,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如次。关于刘邦的籍贯,归纳起来有两说。一说:沛县人。见1980年版《辞海》。持此说者还有如下两种具体提法:(1)沛县丰邑人;(2)沛县丰乡人。其根据是将《史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4.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1,21(1):99-102
在春秋战国之际,赵简子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活动年代与其卒年的确定很有关系。但关于其卒年的记载,在《史记》诸篇里面相差十几年,令人莫衷一是。本文以《左传》的相关记载为基础进行辨析。联系到先秦时代的丧礼和《吕氏春秋》等文献的记载,可以判断赵简子卒子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 477年)。这对于考定《史记·六国年表》等的相关记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吴文化记载看《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科 《文史哲》2002,(2):94-97
《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等篇章,对吴国的历史文化有较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先秦西汉时期吴人尚武好勇、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特点。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区文化载入史册,体现了《史记》的文化综合特点。这种综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创造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成语理论,对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加以论述。首先,将关于《史记》的成语分为两大类:(一)见于史记的成语。形成于《史记》之前,为作者所沿袭使用的;由《史记》作者创构,被后人继承的。(二)后人依据《史记》内容概括提炼的成语。而后,对这些成语进行分析。先叙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讨论与《史记》有关的成语在后世的流传及演变。  相似文献   

17.
《史记》、《汉书》分别创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 ,但它们都记载有秦亡汉兴到武帝时期 90多年的历史 ,具有可比性 ;从对项羽、陈涉等人物的评价 ,可见司马迁、班固史观的差异和优劣。  相似文献   

18.
冯世明 《阴山学刊》2009,22(4):55-59
关于秦汉时期匈奴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以往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战争与和平交往(通关市或和亲等)两个方面,实际上通过对《史记》的解读可知,无论中原政权或是匈奴都通过其它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使两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张敖,汉初名臣,其入汉初十八元功之序虽《史记》、《汉书》、《古文苑》等多有记载,然实非汉高祖六年时刘邦所封,概因吕后二年诏颁布后,陈平等迎合吕后之意曲升之故也。  相似文献   

20.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11,(1):159-163
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叙述学典范的《史记》,自19世纪开始就吸引美国学者的关注。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关于《史记》的著述蔚为可观,在美国汉学界已然发展成研究的经典领域。文章即旨在梳理《史记》在美国的两次译介概况,进而评说《史记》英译本的影响及英译《史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