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称为“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聚居在西水两岸、武陵山区.据文献记载:这个地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楚,秦为黔中都,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陈曰灵溪,隋为辰州,唐析辰州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五代时属五溪,宋代设荆湖路,元代设永顺等处军民发抚司,明代设永顺宣慰使,保靖宜慰使,均属湖广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设置永顺府,民国属永顺第八区行政公署,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属湘西行署和永顺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一九五七年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清之际的“改土归流”问题,不作全面探讨,仅就土司制度的晚期——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贵州设立土官统治的历史情况从文献纪录看,贵州的建置,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之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战国之际,则有雄据西南的夜郎国。汉时亦为夜郎,后置牂牁郡,其东属武陵郡,其北属犍为郡和巴郡。至唐,对待边疆地区,则采取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设置羁縻州或边州,大者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者为县,并任土酋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当  相似文献   

3.
<正>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一带,乃是五代北宋溪州的所在.彭氏素有溪州,为当地最强大的蛮酋,统治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溪州又分上、中、下溪三州.另有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州六,懿、安、远、新、给、富、来、宁、南、顺、高州十一,总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受其管辖,称之“誓下”.“其诸州将承袭,必率蛮酋共议,子孙若弟、侄、亲党之当立者,具各文移辰州,州吏保明,止申铃辖区,然后以闻,而赐敕告、印牌,每隔江望拜阙庭而受恩.”“每州有押案副使及校吏,皆自补置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  相似文献   

4.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5.
<正> 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秋,彰士愁率溪、锦、奖三州蛮兵万余,攻楚之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以刘勍、廖匡齐将兵反击,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战争初,蛮军一度胜利,后失利退入溪州据险坚守,与楚军相持达数月之久.其间互有胜负:蛮军击毙了楚将廖匡齐,楚军则焚毁了蛮军营寨.后楚军又置毒于水中,迫使蛮军再退入锦、奖深山.天福五年(940年)春,彭士愁遣子师果携印纳款求和.双方缔约盟誓,铭于铜柱.即今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钢柱”上的铭文《复溪州铜柱记》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武陵”、“五溪”合用,以称呼武陵地区蛮族的情况。因频繁使用“武陵五溪蛮”之名称,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武陵地区就是五溪地区,二者为同一地域的两个不同名称。与此同时,武陵蛮也就是五溪蛮。其实非也。以两汉论之,武陵郡包括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黔东的广大区域。武陵主要是因郡而名,并主要指两汉时武陵郡的范围,而非后来辖县仅二的小武陵。  相似文献   

7.
1 我国为数不少的古代文献,都有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晋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称:“今武陵夷即盘瓠之种落也”。隋黄闵的《武陵记》载:“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瓠”。唐《元和郡县志》道:“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朱辅《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忤盘瓠种也。”《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盘瓠。”盘瓠故事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后记述盘瓠文化的古籍就屡见不鲜了。从盘瓠故事的内核来考察,这些记载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武陵蛮中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犬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8.
近代湘鄂西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湘鄂西地区,(本文所指的湘鄂西地区,是以清代区划为标准的历史地理名词,而不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划.它包括湖南西部的辰州、永顺二府所辖的沅陵、泸溪、溆浦、辰溪、永顺、保靖、龙山、桑植等八县和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四厅以及湖北西部的施南府所辖的利川、恩施、咸丰、宣恩、来凤、鹤峰等县.这些地区现在大部分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来是土家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千百来年,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又共同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剥削  相似文献   

9.
1 洪洞方言成因及分区现洪洞县是由原洪洞县和原赵城县并置的。两地南北间并未山川阻隔,但方言迥异,其间有人文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从历史上看,早在战国年代,洪洞、赵城就分属异邦、洪洞属魏,赵城先属韩,后属赵。汉朝分属两州,洪洞属河东,赵城属霍州。自晋至元,洪赵二县所属时有分合,在一千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前后共有近八百年的时间分州另治,只有三百多年的时间同属串阳郡(今临汾),晋代同归一郡的时间最长,也未超过一百五十年。宋熙宁五年  相似文献   

10.
羁縻制度时期的土家族经济李干周祉征两宋时期,朝廷以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为据点,开展对湘西、黔东、鄂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的经营,继续推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适之”的羁縻政策。在荆湖路设置三十八个羁縻州,夔州路设四十九个羁縻州,...  相似文献   

11.
楚秦黔中郡与洞庭郡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传世文献中关于楚秦不同时期的黔中郡的记载,并将其与相关的洞庭郡、武陵郡进行比照。论证了:不同时期黔中郡的辖境不同;秦黔中郡即里耶简文所见“洞庭郡”之前身,后者又为《汉志》武陵郡之前身;以上三者在辖境上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湘西、鄂西、川黔边境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自称“毕兹卡”的勤劳、勇敢和富于革命传统的兄弟民族——土家族。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湘鄂西地区,属于武陵山区,汉代设置“武陵郡”。自五代以后,武陵山区逐渐成为彭、田、向、覃等姓土司的世袭领地,中经宋、元、明、清,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  相似文献   

13.
<正> 湘鄂川黔接壤的武陵山区,溇澧中游,是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山水奇秀,溪河纵横.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人们,历史上曾被侮称为“武陵蛮”、“溇中蛮”、“澧中蛮”,他们在劳动、生活、生息繁衍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即其中一种.“傩”,是古代武陵人常用于祀神的一种宗教仪式.《辞源》上说“傩”通“难”,而“难”的本字作“(堇鸟)”,《说文》云:“(堇鸟)”,鸟也,从鸟,堇声.因此,“难”的  相似文献   

14.
考论梁松在历史上对常德地方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梁松在马援征“五溪蛮”后 ,奉光武之命来武陵善后。他选定今常德城区修建新的武陵郡城 ,实为常德城建之父 ,使常德成为沅澧的政治、经济中心 ;新设沅南县于今桃源西南部 ,以控扼“五溪”咽喉 ,护卫常德人民居住区的安全 ;在“五溪”地区调整民族政策 ,缓和武陵郡内的民族关系 ,从而给常德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南阳工官”初探──南阳两汉铭刻辑考之一刘绍明,曾照阁汉代南阳郡为著名大郡之一,其铁工业和其它手工业极为发达.《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宛县设工官、铁官.铁官之设因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铸铁遗址的科学发掘,特别是"阳一"、"阳二"刻铭范等南阳郡铁官产品的出...  相似文献   

16.
位于湘西北和黔、鄂边境的武陵山区,山岭奇秀,溪河纵横。居住在这里、历史上曾被侮称为“武陵蛮”、“溇中蛮”、“澧中蛮”的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生息繁衍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傩文化”。“傩”,是古代武陵人用于祀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武陵的“傩祭”(包括后来的傩舞、  相似文献   

17.
<正>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释为:“郡名,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似是而非,令人费解。因为作为“郡名”的南阳,历代境域迭有沿革,“注释”究就何代而言?明明南阳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何以反而“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呢?本来,自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鸣世以后,由于后者中有“躬耕于南阳”的说法,以致千百年来的不少人,尤其是明、清时期豫、鄂两省的文人学士,对诸  相似文献   

18.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探讨湘西自治州、怀化、大庸地区(以下简称“武陵山区”)经济发展中所有制结构的选择,这对于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缓解和消除贫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知识之窗     
“中南海”的由来 “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它地处北京中南方位,故把这一带风景游览区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四川”因何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今四川是巴国和蜀国所在。秦统一后,分全境为三十六郡,巴郡和蜀郡是其中的两郡。汉朝分全境为十三州,今四川属于益州。唐朝地方区划为道,今四川大部分属于剑南道,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宋代地方区划为路,先在今四川设西川、峡西二路,后又改设益州(成都)、利州(广元)、梓(三台)、夔州(奉节)四路,合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