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陪都的类型,是中国古代陪都现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陪都包括两京制、多京制以及平衡型、军镇型、留都型、圣都型、守望型、"霸府"型、市集型、未就型等十大类型,并表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类型特征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
陪都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意义的社会建制,其管理体制(官制)亦具有特殊性。陪都留守官制是中国古代陪都官制的主要特征和核心。中国古代陪都留守官制经历了一个现象出现期、制度确立期、彻底职官化和两京双套制时期。从先秦到汉晋是陪都留守官制的发生期,西周为陪都官制之始,直至东汉末期出现了陪都留守,预示着陪都留守官制向着新阶段发展。经过南北朝的酝酿,隋唐时期正式建立了陪都留守官,陪都留守官制进入了建置时期。宋元时期,陪都留守官制进入彻底职官化时期,陪都留守具有了较完备的管理机构——陪都留守司。明清时期,陪都留守官出现了两京双套制,演变为与京师相似的一套官制,是陪都留守官制进一步独立发展完善的阶段。对于陪都留守官制的梳理与总结是中国古代陪都史乃至官制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名称、意谓和对象三者构成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名实关系是中国古代认识思想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墨家从逻辑角度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研究。而深入探讨名实关系必然要涉及意谓问题。墨家逻辑的特殊贡献在于形成了意的概念,从而构成名、意、实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其中名指名称、语言表达式,意指名所具有的涵义,它是区别于名与实的一个独立的概念,又是联结两者的桥梁。墨家逻辑中的名意实诸范畴,与语义学中名称——意谓——对象的划分相吻合。墨家逻辑中的名——意——实之分,是其整个逻辑思想的一条主线,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中语义学方向的一个研究起点。  相似文献   

4.
先秦名实之乱的根源在于礼乐文化本身,它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特点已经潜伏了名实分离的可能.礼坏乐崩和名实之乱都是礼乐文化在解体过程中的表现.名与实没有彻底分离,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现实主义论辩,从前期展开"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辨析,转向后期出现"现实主义在今天"的道路选择,从而显现出中国现实主义在战时发展的轨迹及其此后线路。  相似文献   

6.
重视名实关系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札记·祭法》载:“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周礼·天官·兽人》中也有“掌罟田兽,辨其名物”的说法。“正名百物”也好,“辨其名物”也好,目的都是为了确定名与实的关系。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相当于语词,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又相当于概念,它既是构成自然语言的基石,又是人们进行思维的要素,因而,中国古代逻辑以研究名为起点也就十分自然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名"是一种表达概念和观念、用以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孔子"正名"的本义是规范名称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关系.因此,从现代语言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孔子首倡"正名",不仅是对先秦"名实散乱"的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而且对中国古代名学的建立具有奠基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8.
三晋 《山西老年》2014,(9):52-52
奔腾的黄河似琼浆从天而下,孕育了古老的三晋文明。高耸的群山如屏障拔地而起,怀抱着广袤的山西大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山西成为中国煤炭的基地。煤俨然成了山西的标志之一。山西人对煤有独特的认知,形成了晋方言中丰富多彩的煤炭文化词汇,足见煤在山西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煤炭的众多称呼中,有的是以煤的外在形态取名的,如"炭圪瘩""煤坷垃""炭圪拉子"等;有的是按气味来称呼,如"香炭""香煤""臭炭""臭煤"等;还有的是根据煤炭的性质进行命名,如"粘炭""软煤"等。山西人对于煤炭分类之精细、称呼之多样,在全国其他方言中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9.
陪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清廷一方面根据盛京及东北的特殊情况,设盛京将军等;另一方面,仿前代陪都制度,特别是明代两京制,在盛京设五部及内务府等。这些政治机构的设置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既是清朝陪都制度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盛京陪都地位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研究清朝陪都盛京的系列文章之一,它通过对逊清“陪都”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对皇宫、陵寝的管理情况的论述,展现了逊清时期的“陪都”景象。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出"与"重"、"半"与"牛"、"凤"与"鸭"、"方"与"圆"、"炊"与"烟"、"射"与"矮"等几组汉字的意义长期以来被颠倒了,并且谬误了几千年。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这种俗解汉字的做法不利于汉字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和应用,我们在理解汉字意义的时候只有坚持以古文字为依据,正确理解和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并且参证古代文献语言材料,才能正确解释汉字。  相似文献   

12.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资本的假象     
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凸现"资本"的真实本质,区分并澄清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土地与资本之间的关系。"资本"最初是表示主体之外任何能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可增殖的客体,其初始定义混合了自然和人工的手段,而信贷、利息和资本三者一起构成了一种原始的、先于货币即金融资本而出现的交换系统。货币的出现则导致了对资本本质长久以来的困惑,为获取利息而借出的货币制造了金钱本身就具有生产力的假象。人们常错误地将社会不平等归咎于资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两种生产力资源——资本和土地混为一谈,金融资本确实引发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稳定,但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土地所有权这一媒介。因此,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将关注点从金融资本转移到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问题上来,通过区分土地和生产资料,同时认识到二者均可货币化并归为资本范畴。  相似文献   

14.
苹果源流     
苹果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迄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史,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在不同的时期,苹果有不同的品种和名称.早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主要是原产我国新疆西部的种类,古人称之为柰和林檎,其中林檎是比较受欢迎的种类.唐以后又增加了楸子、频婆果、海红等种类.频婆果可能是原产新疆的红肉苹果,其名称来源于佛经,它是元代以后人们喜爱的种类,并被简称为“苹果”.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我国栽培的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品种,虽然仍叫苹果,但与历史上的苹果差别很大.与此同时,柰、林檎等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由此案例研究可看出,轻易地以今天的名称推断古代同名栽培植物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酒名,出现最多的是一个"春"字,关于它的含义,历来缺乏考释。本文从固有名词的词语结构加以分析,认为"春"字在酒名中指代酒,这个用法是从《诗经》中的"春酒"沿用过来的。依这一文化事象,后人以"春"字名酒,其中蕴含有对生活的祝福,春意的生命感发等多重含义,在这个意义上,酒与人的生命意义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和谢榛有着相似的诗歌创作渊源和创作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和"酿蜜法"就是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过他们在学古问题上各有侧重。对黄庭坚和谢榛的诗歌创作观做一番探讨,将对诗人的接受史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在《易》、《诗》等古籍中已经有了一些萌芽形态。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主要是围绕“名”与“实”问题展开的。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出于自身的理论需要,对“名”有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注重口语表达影响着介词的词汇化过程,而"乘"和"趁"在经历了一个"相异→趋同→替代"的过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假借→类推"的融合型词汇化模式。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明确了介词性和使用规律;而历时性分析,加深了对二者的区分度,确立了词汇化机制;现代汉语中,"乘"和"趁"不再具有能产性,只在固定格式中出现。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词汇史上,"掘"、"凿"、"穿"、"抇"、"搰"、"挑"、"撅"、"挖"均表达过"挖掘"义,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其消长变化特点。先秦"掘"字鼎盛,"凿"、"穿"、"抇"初兴;两汉至唐宋"掘"、"凿"、"穿"并驾齐驱,元末明初"穿"、"凿"淡出此义,"掘"字独占鳌头。明清之际,"挖"字兴起,并迅速一统天下,成为表"挖掘"义的专用动词。  相似文献   

20.
姓氏读音和写法中存在着若干问题.读音方面主要包括:一字多姓,古今音不同,工具书、姓氏主人、老百姓三者之间出现矛盾,各工具书注音不同,同一本字典的姓氏注音体例不一致等.写法方面主要包括:某些姓氏的繁简体、正异体等是不同的姓氏,由于某种原因而改变姓氏的写法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姓氏规范应注意习惯性、同一性、简易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