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琦 《广西社会科学》2008,1(4):124-128
宋教仁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重要人物,为了使我国走上近代西方式的议会民主之路,他积极投身于政党政治的实践之中,其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民国初年较为激进的革命党人应对现实政治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方略,客观上也推动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的限制,并不完善的政党政治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2.
政党政治运行的载体是政党组织。自政党问世以来,其组织形态就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卡特尔"型政党组织形态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政党变革。面对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当今世界,政党变革已成为政党政治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政党政治形态的生成及其变化,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变革中的新加坡政党政治反映了该政治体系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变迁.本文重新考察和分析了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政党政治形态及其政治文化环境,认为近年来新加坡政党政治形态在向更为民主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背后,政治文化所发生的变迁也悄然改变着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些新的元素包括参与式政治文化的生长、公民文化的成熟、理性的多元竞争、宽容性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治的特征是政党政治.西方"第三条道路"是中左翼政党和政治理论家为了取得公众的政治认同,适应新社会运动、后现代主义、多元社会文化张力以及取得中产阶级支持所构建的一种政理念.作为一种针对社会现代化中蔓延的"认同政治"的理论指导,其基本价值观是超越"左"与"右",在极端与改良之间寻求一种中间道路或中性化政治,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确立一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关系,从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的挑战.其主要政治特征,是西方政党在西方社会转折中贯彻"竞选--执政"的政治逻辑和实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越战"前后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了美国危机处理的模式.本文通过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与"伊朗人质危机"这两个政治危机处理的对比,结合美国国内现实对公众舆论一致的消歇、意识形态多元化、国会作用与政党政治等多元因素,重点分析美国危机处理的多元政治趋势.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对西方协商民主理念的合理內核所进行的本土转换,现阶段,协商民主体现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民主监督比较薄弱,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遭遇到困惑,使得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的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利益诉求的表达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政治现象,是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表现方式.因此,有必要构建多元、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民主党派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协助力和推进力,以有效克服中国政党政治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中所面临的"民主困惑".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成果。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削弱,导致了西方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势崛起,并通过政治献金、游说向执政党施加压力,以期将集团的利益诉求通过执政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媾和促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互换,政党腐败滋生,腐蚀和瓦解着当前政治体制,耗竭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执政资源,威胁政党政治的生命。为此,只有完善政党与利益集团自身的组织规范,实现对政党权力的约束;改变单一的政党经费筹集方式,增强竞选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开放与多元竞争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均衡,构筑明确的权力与利益边界,才能重构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消减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交易,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新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对欧美政党政治造成了深刻影响.新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社会民主党围绕着新中产阶级的改革使得他们在90年代后半期重新获得了执政地位.与此同时,欧美政治议程开始发生转变:从关注经济问题的"一元政治"转向关注经济、环境、教育、道德、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多元政治".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阵痛中剧变的世纪,它艰难地孕育着中国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诸种可能进路.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西方议会思想舶入中国的历程是初入中国、实施、变异及最后破产.民国初年期间,政党政治的失败导致直接放弃议会政治的主张;传统工具主义价值观使宪法处于虚置状态,议会制度徒有虚名;军权干政立宪,三权体制下的议会制度走向了末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西方政党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诸多困惑、危机与挑战的同时,率先开启了意识形态话语政治的现代性调整,根据差异、多元社会的发展要求突破了左翼与右翼政治观,打破了过去政治主体习惯于在"左"与"右"两维坐标中进行线性思维和单一决策的理念,积极调整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叙事,谋求务实地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政党也很好地借鉴了西方政党的经验与教训,自觉适时地放弃宏大革命话语叙事,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建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制度设置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一种崭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的政治运动,其精神实质是从政治和文化上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缺陷在于未能建构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后现代主义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了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在从反政治意识形态到泛意识形态的转变中,文学走向了迷失。重新使文学关注意识形态,使作家在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中寻求平衡,是文学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政治是产生和运行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的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特定行为方式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自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形态之后,便出现了政党政治。政党通过掌握政权或影响政府、控制议会、制定政策、操纵选举、影响舆论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对政治生活的主导作用,进而实现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各资本集团往往通过其所掌握的财富的巨大力量来控制政党从而控制政治权力及其分配。这样,政党政治便成为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模式。政党政治产生的直接动因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政治运行的需要。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权力再分配的主要形式的政治竞争,如果没有汇集了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精英的政党的有组织的参与,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而政党在参与政治竞争的过程中,也就将其在长期政治  相似文献   

13.
在《基本法》框架下香港的政党制度和代议民主制的发展存在独特性,其愿景也与传统的政党政治有显著区别。政党地位及其对施政方式的影响受到回归前后议员和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制约;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决定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之分;中央政府的态度、多元文化背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使政治组织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采取完善法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香港的政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的生态政治运动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转型,即逐渐走向生态政治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致力于维持现存政治形态下的经济突破,虽带来经济的超常规增长,亦不知不觉陷入总想避免又无力回头的"先污染、后治理"状况.频发的生态危机与低效治理模式的"错配"引发的"合法性"危机促使了生态政治化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政治形态的系统转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又往往使这一进程面临诸多变数.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政治化的演化进程,就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态危机案例,动态演绎其中的互动利益博弈;即选取博弈主体,定位其角色,描述其博弈策略和技术.最后,在相关结论基础上,对中国生态政治化进程进行总体性描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解构了西方传统道德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使它从玄思走向科学,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道德准则不再是价值悬设,伦理学也不再是哲学的最后归宿,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的道德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6.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政党体制内外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外政党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的各级党的组织结构称为“体制外结构”,而进入政治体制内,适应特定政治体制的规则而形成的党的组织结构称为“体制内结构”。政党体制内外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法定的和习惯的)是政党在政治体制中正常运作的必要纽带。西方各国政治体制内和政治体制外的组织结构在人事、政策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是不同的,因而,各国体制内外结构的相互关系差别甚大。研究这些差别及其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现代西方政党的运作规律和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现状、走向及其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正  张家炳 《理论界》2006,24(4):160-161
政党政治的兴起并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现象,是政治现代化的结果。政治现代化一方面使政治参与扩大,需要有一个机构来组织政治参与;另一方面使现代政府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需要一个机构来协调不同的部门和功能。政党正好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此外,政党的协调性功能更是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这使得政党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成为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治理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学术界,政治文化正在经历从“阶级政治”的文化向“新政治”文化的转变。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和财政问题、市场和社会个人主义、福利国家政策、市民参与、等级制政治组织的式微、阶级和传统政党政治的瓦解、公民力量、平民主义领袖、市民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兴起、城市娱乐、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旅游等。克拉克主编的《新政治文化》一书对这种变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政治科学的主流理论,多元主义兴起于对国家的批判性分析.但美国政治科学界将其发展为一种兼具经验性和规范性的民主理论.使得国家成为一种"隐蔽的主题".本文通过回顾多元主义政治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梳理多元主义在不同阶段对国家的定位和理解.不仅描述和解释了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变迁.也突出了国家作为多元主义知识框架的背景.为增进人们了解多元主义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