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人们注意评价了战前各国外交政策的得失,对“绥靖政策”进行了批判。但是,绥靖政策究竟渊源于什么国家,肇始于什么时间和初行于什么地方,学者中间通常的看法是,1933年希特勒纳粹集团上台,英法对德国开始绥靖的。然而,笔者认为,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在中国问题上,英国就对日本法西斯开始推行了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2.
论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迄今,对绥靖的批判,不少人仍落脚于退让投降或祸水东引之说。两说,皆悖于事理,不具有应有的说服力。绥靖思潮的泛滥,绝非偶然,有其内在的思想、政治根源,而这不是退让投降或祸水东引说所能概括的。为正本清源,本文试图就英国对德绥靖的认识根源作一初步的探讨,期能有助于对绥靖政策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一截止苏德战前,德国扩张一直是得心应手,所向披靡。何故呢?从政治上来说,是因为希特勒熟谙霸权争夺的逻辑,并据此取得了先发制人的主动权,另又利用了对方不承认这一逻辑而犯下的盲目、被动与消极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胡佛报告”与战后美国对德复兴政策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依据JCS1607号文件,对德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美英占领区出现严重的食品危机。1947年2月,美国前总统胡佛率领调查团先后访问德国和奥地利,提交了"胡佛报告"系列文件,建议美国转变对德政策立场。随着冷战的兴起,1947年7月美国军方发布新的对德占领指令JCS1779号文件,开始复兴西占区经济,成为美国对德复兴政策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阎静 《理论界》2005,1(11):188-19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传统的对欧均势政策面临诸多挑战。凡尔赛体系破坏了实行传统均势政策的基础,英国外交面对变化的形势逐步进行调整,从“扶德抑法”到“协调法德”再到寻求英德和解下的“绥靖政策”,英国的调整非但没有维持有利于自身的状况,反而最终一步步被卷入了灾难性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苏联与绥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绥靖政策是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是国际国内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对象,对于英法等国执行“姑息、纵容侵略者,对它退让、支持,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求妥协的政策”,战后西方从史学界到政界一般并不讳言,我国史学工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来剖析这种政策,大都坚持认为只有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了绥靖政策,而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鼓励法西斯向东扩张.但笔者认为这里有一个极大的疏漏,即他们都没有明确地、全面地指出和分析苏联与绥靖政策的关系,虽然近几年也开始有学者对斯大林的外交实践提出过批评.笔者认为,大量的史实表明,苏联和英、法、美一样,对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同样也是个绥靖大国.下面我们纵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对待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态度和活动,并同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加以对比,便不难看出苏联并非一身清白,其外交行为的实质,即在安抚和支持法西斯的做法上,较之于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期,美国对日政策涌动着一股暗流,即扶植、纵容,一言以蔽之,是绥靖。远东地区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但美国缺少与欧洲列强竞争的军事实力,海军力量尤其薄弱。因此,利用日本的崛起及其侵略野心为自己谋取利益,成为美国这一时期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日本自身的发展也使它具备足够的实力充当美国在远东扩张势力的“先锋”,因而成为远东国际政治格局的一枚重要的“棋子”。美国的纵容使日本的侵略步步得逞,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新的竞争对手,绥靖政策随之破产。  相似文献   

7.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邹宇雷一、支持中国抗战,对日实行绥靖“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日美谈判这段时间,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抗战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却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继续卖战争物资给日本,大发...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 ,法国为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力主肢解德国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演变 ,若想重新提高法国的大国地位 ,就必须缓和同德国的关系 ,把对德关系纳入到美国的欧洲政策和全球战略的轨道上来。因此 ,法国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转向了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 ,完成了法德关系的和解进程 ,使法德两国由近百年的宿敌终于变为盟友  相似文献   

10.
赵娟 《理论界》2007,(11):226-227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对其后的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透过张伯伦对当时几个主要大国的情感解读绥靖政策的由来,用新的视角为史学研究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1.
纳粹德国排犹政策的演变及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粹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上台以来一直执行着反犹和排犹政策。从排犹主义逐渐发展到种族灭绝,纳粹排犹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着明显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而且促使排犹政策变化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的迫害和灭绝政策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含着历史传统、思想基础,也包含了社会心理和国际环境。正是这几股反犹的涓涓细流在当时德国的土壤上汇成了纳粹屠犹的滔滔恶浪。  相似文献   

12.
宋全成 《齐鲁学刊》2004,(1):151-15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以后,德国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非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社会问题成为德国社会问题的核心。德国人内部针对移民存在着广泛的不信任和防御心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暴力排外行为。其原因在于德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大众不愿意承认德国作为非典型意义的移民国家存在的事实。从2001年起,德国拟制定新移民法,以解决德国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型零售店“进场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进场费”问题是交易中“优势地位滥用”的一个典型事例,是买方垄断势力破坏竞 争秩序而导致的市场失灵,因而是竞争政策规制的对象。买方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率,对消费者转嫁 的费用负担,至少是双层或者双层以上的。企业在交易中优势地位的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倾斜” 导致的。对交易中“优势地位滥用”的规制,在日本、德国、法国的竞争法中都有规定。我国竞争 政策及其立法明显滞后,公共政策的介入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便很容易导致政府的失灵。  相似文献   

14.
1939年 3月——— 8月世界外交舞台上有三对谈判 :英法苏谈判、英德谈判、德苏谈判。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平衡关系。斯大林的大国倾向、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英苏之间的猜疑、希特勒的外交天才 ,最终使德苏谈判成功 ,希特勒完成了二战前的外交准备  相似文献   

15.
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涉及各成员国,尤其是法国、德国、英国三个欧洲大国的农产品生产、出口、进口,农产品关税、补贴等问题,因涉及各成员国的重大利益,故各成员国进行了尖锐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协调妥协.该政策的孕育、诞生、调整,典型地展示了欧共体的运行机制:以各成员国在共同的大利益上的一致性克服它们在小利益上的矛盾性;通过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艰苦谈判,求得彼此的利益协调.这种运行机制维系了比较松散的欧共体的内部团结,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当然,它并不能解决欧共体内部重大和深刻的利益矛盾,也不能解决成员国内部对待欧共体的态度分歧.  相似文献   

16.
以希克斯—汉森模型为基本的分析工具 ,根据欧元区各国的经济政策及发展状况 ,对 IS曲线和 LM曲线进行模拟 ,由此分析得出 :欧盟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 ,对德国、法国等国的产出、利率影响不同于对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影响 ,即产生了不对称的经济效应。产生这种不对称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政策在各国的传导渠道存在差异 ;二是货币政策在各国的传导速度不同。另外 ,这种经济效应的不对称 ,会导致生产的专业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后果。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欧元区各国金融结构的趋同 ,这种不对称会逐渐消失 ,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魏玛共和国在德意志战败的残局中建立,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复兴德国.战后,德意志能否复兴的关键在于城市能否实现复兴,而民主化之后的市政当局大都奉行一种"行动主义",成了魏玛时代追求复兴的最主要的行动主体,它们把复兴运动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本身也是与市政的积极行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政治教育以战后初期盟国进行的去纳粹化的民主再教育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联邦政府为主导、以中小学校为主要政治教育场所、以校园外的政治教育机构为必不可少的补充这一政治教育机构体系。德国政治教育机构体系构成的启示主要有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终身性、进行政治教育的全社会性及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张作成 《兰州学刊》2007,(11):158-160
在19世纪形成于德国的兰克史学使历史学取得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地位,并且使史料批判成为历史学家写作中公认的学术规范.兰克史学发源于德国,但其影响却是世界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兰克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受到了新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的批判,其范围也超出了德国的范围.以法国的年鉴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派在批判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努力使历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又忽视了保持历史学自身特色,存在过分"科学化"的倾向."叙事史的复兴"则是对这一倾向的纠偏.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条件下历史学家们所追求的"科学历史学"及其之间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是从德国引入中国的,德国最先提出这个方法的是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则有另一种表述。我国的著述却都沿用着黑格尔的表述,似乎根本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方法从形式到内容都作了“颠倒过来”与“扬弃”之事。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基础阐明了这一方法的内涵与关系,他们自觉地把这一方法纳入实践思维方式之内,并给出了掌握运用这一方法的三个方法论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