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军幕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湘军治军书、参机要、领兵出征、理粮台、筹军伯等充当鹰大,效尽犬马之劳,助成了曾国藩等在短期内挽救清王朝。但湘军幕府在充当湘车的参谋部和后勤机关,帮助战争机器正常运转的同时,又促使晚清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湘军幕府在办理军务、赢得战争的旗号下,使湘军大帅等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逐渐取得了军事大权、经济大权和人事大权。咸丰以前,由于清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督抚表面上拥有综治军事、统辖文武、考核官吏、督理关税、监临乡试、管理治政等大权,…  相似文献   

2.
湘军源起辩     
<正> 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编练了以所谓“守道君子”为骨干的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以后,练勇就逐步取代了制兵(绿营),导致晚清兵制的重大演变。所以,湘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为赢得军事上的胜利始终把优抚湘军将士作为一项治军的重要措施.这一优抚措施既有镇压人民革命斗争的消极一面,但作为战时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又有宣传湖湘精神和为晚清洋务运动以及后来反抗外国侵华战争培养军事和科技人才的积极一面,应当给予辩证评价.  相似文献   

4.
构建统一市场是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而政治权力分割对市场分割又有着关键性作用。以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大米市场作为考察对象,我们研究了晚清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带来的市场分割。依托米价数据与清末官员数据,构建了涵盖195个府的米价相对离差数据库与官员政治网络数据库,并通过DID回归分析发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军与淮军势力崛起,显著扩大了湘军淮军督抚控制区与清政府控制区间的米价离差。在进一步对这种市场分割的长期影响进行分析时,我们利用IV-2SLS估计发现清代市场分割对民国的市场分割也具有显著的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曾国藩在攻陷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6 4年 7月 1 9日 ,曾国藩为首的湘淮军攻陷金陵 ,将历时 1 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血腥镇压下去。至此 ,湘军总数达到 30万人 ,曾幕人才济济 ,当时中国军政、科技、文化、教育之“精英”大多汇集于此。曾国藩成了威震天下、权倾一时的“中兴名臣”之首。然而 ,清廷在此时却未履行咸丰皇帝临终留下的“攻克金陵者王”的遗言 ,只给曾国藩一个一等侯爵的封赏 ,且纵使一些御用官吏制造罪据 ,纷纷参劾湘军将领 ,用以控制住尾大不掉的局势。一时间 ,曾国藩、曾国荃破坏纲纪 ,湘军纪律废弛 ,以及众多攻击湘军将领的诸多“劣迹”之言四起…  相似文献   

6.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作为晚明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论和实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伦理思想、经世变革思想、兵论思想,以及宏阔的儒学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精神,都对晚清湘军经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船山学行为湘军集团提供了经世活动的文化参照系,湘军集团则一定程度上执行了王船山等清初经世大儒的政治文化遗训。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这么一位功成名就的人,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国藩的这个好习惯,与父亲曾麟书的成功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胡忆红 《兰州学刊》2009,(3):220-222
儒家传统友道是维系湘军集团的一个重要纽带。湘军元老刘蓉与曾国藩、郭嵩焘三人长达四十余年的友谊,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湘军集团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近代史上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在镇压了西北回民起义之后,为了稳定当时的西北社会,采取了一系列善后举措。其中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培植文化、加强文治和传承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回民起义后湘军对西北地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适和整顿,从文化层面完成了对科举制度的重建。本文试图通过其对甘宁青地区科举制度重建的考察和分析,进而审视其文化善后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力促曾国藩、左宗棠出山 ,并用“创业垂统”观构建不同绿营制的湘军体系 ;又最早倡议建立水师 ,成为太平军的克星。郭奔忙于高级战将之间 ,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被湘军集团公认为“高参” ;最初想出开厘筹饷之计并付诸实施 ,郭嵩焘实为始作俑者之一 ,厘金成为湘军的主要饷源 ;他又因时度势征盐税和关税 ,再开两道财源。郭调兵遣将剿灭农民武装 ,将其残部镇压在血泊之中。心忧时局的郭嵩焘及时反省这种血的教训 ,企盼为延缓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作“资治”的“通鉴”。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却超越了地方团练的组织边界,把地方团练训练成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导武装力量。从历史路径上分析,其"不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分别是团练最终成为湘军的政治博弈、制度创新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李博强 《船山学刊》2014,(3):139-142
湖南省图书馆现收藏有晚清湖湘名人与当时封疆重臣、宿学名儒的往来书信,全部是以手札原件粘贴而成。这些书信因其存世数量稀少以及内容隐密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刘岳昭与曾国荃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湘军将领与地方疆臣。他们在咸同时期多有书信来往,其中部分涉及刘岳昭为镇压贵州苗乱寻求曾国荃帮助的史实。本文将这些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  相似文献   

15.
1860-1861年的安庆战役,是以曾国藩、胡林翼为首的湘军集团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亦可称为敌对双方的战略决战。是役,由于湘军悍将多隆阿拚死抵抗,将陈玉成的授军阻挡在安庆城外,安庆守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曾国空的围城部队破城而入,致使天京西面大门洞开,天京处于旦夕的危急之中。这场对太平天国前所未有的胜利,给清帝国僵尸的肌肤上输入了一支强心剂,使清政府又有了复苏的希望。为此,攻陷安庆以后,清政府对那些忠心效力的鹰犬进行了大肆的封赏。曾国整独得攻陷安庆之名,列为首功,赏的丰厚,而在安庆战役…  相似文献   

16.
古来斯文有厄运。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崛起东南,惨烈的书厄再次上演。面对这种"名教之奇变",湘军将帅在率兵镇压的同时,也设局刊书,致力于文化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太平天国扑灭后,湘军将帅这种自行其是的做法得到朝廷的肯定和认可,并作为战后振兴文教的重要举措予以推广。于是,引发了同光年间各省设立官书局的风潮,时间绵延二三十年,范围波及边远省份。官书局的肇兴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堪称晚清时期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有成效的制度创新,不仅为清代官刻重造出最后一派声光与尊严,而且普及教育,传播文化,嘉惠后学。  相似文献   

17.
一一八五○年(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组织了太平军,太平军的发展,动摇了清皇朝的极权统治,也打击了地主阶级的权益。反动地主阶级看到了清皇朝的军队镇压不了革命,就自己组织了反革命的地主武装,其中最主要的一枝便是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为了个人的名位,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忘记了清初汉人被屠杀的仇恨,帮助清军跟太平军搏斗了十二年。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所称道的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清史上所讴歌的曾国藩的“中兴事业”,揭穿了说,还不是他最后投靠了帝国主义入侵的力量,才颠复了太平天国。曾国藩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者联结起一个反动同盟,创造了典型的范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他是屠杀中国人民的汉奸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五次“围剿”我们的时候,高喊“先安内而后攘外”,曾经抬出了“曾文正公”以制礼作乐,但是曾国藩的魔杖不灵了。尽管如此,右派分子要资产阶级复辟,章伯钧又高喊“读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在近代中国具有多方面影响。就军事方面来说,他手创的湘军兵制开了后世兵为将有之先河,其军事战略思想也值得后人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在他多年从事的战争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当时太平军的顽强抗争与清廷的猜忌干扰这一双重压力之下的产物,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出发,仅对其军事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曾国藩本是一介文弱书生,并无实际军事经验。然而,他不仅奇迹般地组建了地主阶级的新式武装——“湘军”,而且镇压了太平军起义,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地延续了六十余年。揆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白手起家组建湘军,为清王朝的“中兴”效犬马之劳,与他“以史为鉴”,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的深刻认识,较好地解决饷糈筹集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组建湘军,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国所能为力”;“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决无人应之者”,故而为争取利权而不遗余力。 曾国藩虽是一个重“名教”、“人伦”,讲究“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卫道士,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组建湘军,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新上台的慈禧再圆康乾“盛世”的美梦,为自己及子孙求取封爵晋秩、光宗耀祖的名利。  相似文献   

20.
湘军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手。曾国藩则为湘军的灵魂人物。因而,探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太平天国史、军事思想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但过去,史学界对湘军战略,尤其是湘军军兴初期曾国藩战略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曾国藩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探讨其演变的动态进程,并揭示演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