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亚男 《社科纵横》2013,(1):113-115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重要客体,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立法保护是一种需要,也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出发,论述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列举国际国外相关的立法实践,接着分析了我国对其进行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阐述本文作者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法律保护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目前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相关立法不够完善。在借鉴国际组织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基础上,对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问题发表看法,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法律保护是当下一项艰巨而紧迫的课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需要保护的不仅是具有著作权特征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大量尚未形成作品的民族文学艺术形式也需法律的保护。目前,保护传统知识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表达是知识产权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著作权的角度讨论对民族文学艺术形式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传神入化争境界○冯建文“境界”或“意境”说是近代美学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核心,主要用以评价中国文学作品和作家。由于其提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和中国传统美学一脉相承,因此大家乐于接受,用来描述一切达到很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境界不但指诗词等作品写得好,而且...  相似文献   

5.
陈雪阳  李桂芹 《社科纵横》2005,20(1):123-124
元末明初 ,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可谓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中的一朵奇葩。其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参照正史的基础上 ,对长期流行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论述者极多 ,成绩斐然 ,但终究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鉴于此 ,我们大胆地将其列为我国古代历史通俗化的典范模本 ,尝试从史学角度出发 ,大量运用史料虚实上的统计数据 ,并结合史学的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问题 ,去挖掘它内在的史学价值 ,以求探索出一条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历史普及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民间规制,是通过提供自愿性的国际民间准则来规制企业行为,这些准则主要是关于国际社会劳动保障、环境绩效评估及人权政策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治理跨国公司及全球供应链网络,弥补政府规制的真空地带与不足之处。本文简要评析了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民间规制的现状,指出尽管国际民间规制对规范与提升国际经济行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公共治理的局限,但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范围,它们都不足以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规制的替代品。从长远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民间规制的实效与影响力取决于其行为准则与全球官方规制的耦合程度,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民间规制要发挥并放大其规制效应,就必须积极整合到国际和国内政府主导的多边规制政策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8):122-125
中国古代词集分为民间和文人两类,著名学者对民间词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从敦煌《云谣集》重见天日开始,绝大多数研究者因各种原因将这部词集定性为民间词总集,并写进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但是,仅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运用对比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云谣集》的词律、语言风格与民间词存在很大差异,与民间词的标准不合,而与创作时间相近、属于文人词范畴的花间词和南唐词高度相似。《云谣集》收集的作品是成熟词而非初期词,因此,它应该是文人词总集而非民间词总集。  相似文献   

8.
孔小霞 《探求》2009,(5):55-59
全球化发展和境外安全威胁并存、“走出去”战略和国家海外利益维护、国际法的人本化趋势和中国政府的“外交为民”理念共同推动了境外公民保护的发展。鉴于中国境外公民权益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建议从预防机制、一体化应急处理体系、领事保护等国内立法、民间力量参与和多层次国际合作等方面改进和完善我国境外公民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冲击,唯物质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牵制,以及我国民间信仰活动管理政策、法规依据不足等,民间信仰长期处于“欠合法”状态,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呈现弱化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应客观对待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并在对现代性问题给予恰当回应的过程中重构民间信仰文化生态系统,使之在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上实现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中外有关作品对文学艺术中的“反思”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作者认为,文学艺术中“反思”的三个特征是:对自我的观照、对过去生活的复现、对回忆情景的理解评价;文艺中的“反思”是发生在近代的艺术活动,它主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并善于在时间艺术中发挥作用;“反思”作品的审美意蕴:一是体现了“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统一”,二是体现了物质与形式的统一,三是体现了观照活动与情感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