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媒体链接     
2005年上海高职高专录取不再无限制降分2005年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方案出台。上海市教委在高校招生政策新闻通气会上宣布,招生政策与2004年相比有微调,但大体保持一致。上海市教委同时宣布,2005年上海市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将实行与本科批次相同的录取办法进行统一录取,后期阶段不再实行如去年开放式的"自主招生录取"。这意味着今年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不会无限制降低,更不会出现150分进大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三校生高鲤髓成人高复班(高中起点升专科)学校名称学费授课地点考试日期报名对象上海市民进自强进修学院约790元上师大2004年5月历届高中生、三校生或同等学力者上海大同学院约890元丽园路上海兰生外经贸进修学院约1 350元长阳路华师大夜大学约1000元中一山北路上海市震旦进修学院约1 275元马当路麒人鑫翼磁(鑫嘟起点升本科)成人高复班(专升本)要蒸犷授课地点中山d匕路马当路虹桥路考试日期2004年5月报名对象1.具有国民教育系列高等专科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文凭2.成人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部分高复班学费行情…  相似文献   

3.
刚刚过去的2007年,正逢“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的8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力排极“左”路线的干扰,毅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等教育考试的决策。于是,已经中断了12年之久、有570万年龄不一的考生参加的高考破天荒地在1977年冬日举行。这是一场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集12年人才于一考的盛事,当年录取了27.3万人,录取比例为20:1。正是从此开始恢复的高考,  相似文献   

4.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1万高校毕业生,到今天的610万;从100个考生只录取四五个人,到今天10名考生中能有6个考上大学,60年足以改变几代人的容颜,干百万经历过高考的人心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60年间,高考经历了两个世纪,在风风雨雨中,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昌盛奠定了人才根基。  相似文献   

5.
《成才与就业》2008,(4):20-25
高职的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2008年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院校达到16所,各高等职业学院的自主招生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其中一些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本期推出11所自主招生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供三校生参考。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7,(11)
1953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那时,我正由上海市立虹口中学高中毕业,有幸参加了那次高考,并被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录取。  相似文献   

7.
“2007年广州市公务员考试何时开始?”即将大学毕业的叶佳一边做着网上的历年公务员试题,一边在论坛里焦急询问。随着公务员社会地位的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进政府机关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然而,并非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7年国家公务员录取将近1.3万人,报考人数达53万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1:1。几十万人同场作战,看不清对手的实力,对于考生来说,也许考试本身比结果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40周年。也许很多人对电影《高考1977年》还记忆犹新。时光如梭,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约而至。对于这些即将走上考场的莘莘学子来说,或许高考是煎熬和考验。可对另一些人来说,高考则代表着记忆和感慨。1977年12月,全国570万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了高考殿堂——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得到恢复。各大院校从中择优录取新生27.3万人,录取比例为29:1。瞧,老照片上反映踊跃报名、考场答题、阅卷现场、喜迎新生、开学典礼、认真听课、交流学习……一幕幕被定格成永恒瞬间,它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祁建 《中国农村》2007,(12):11-13
近来公众纷纷指出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第一考”,国家公务员网上显示,2007年国家公务员录取仅1.3万人。报考人数却达53万人,报考录取比例约为41:1。为何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争过公务员报考这“独木桥”?个中折射的原因也不言而明:千方百计踏入“政治道路”,当上吃皇粮、拿固定工资的公务员,而且有机会升迁这长那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评价和录取制度等方面,其中录取制度改革是重要的一环。文章通过对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制度的利弊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络一档多投式的高考录取模式,设计了基于互联网一档多投的录取模式结构,阐述了新的志愿填报录取系统流程,并以天津市高考数据为例对这种录取模式进行系统仿真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分析各种不同录取模式下的录取结果满意度,为我国未来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7,(10)
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相似文献   

12.
出场人物:小艾、小D、榛榛、小王背景:今年9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对外宣布“上海2005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据悉,2005年上海市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为99548人,比去年增加14126人,增幅16.5%。实际录取硕士生22539人,比去年增长7.2%。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约为4.4:1(去年为4.1:1,前年为4.3:1)。豆博士:在职业咨询过程中,我对3500个独立个案进行了统计。发现近年来“考研”就如同考公务员一样,本来由应届毕业生垄断的局面正被逐渐打破,成了广大在职人员的一个“情结”。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2008,(12):44-45
从"高考失败者"到"名校录取人"——雪城大学信息管理硕士录取骆子峰来自于河南,因为河南省高考竞争过于激烈,他无法获得中国著名大学的录取,只能在河南某高校学习计算机。在此之前,骆子峰也有复  相似文献   

14.
2002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 失落:高考成绩没有达到第一志愿本科院校的录取 分数线。在家人和老师的劝导之下,我很快重新振 作起来,我明白,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我还有很多 机会。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欧华学院——这所 创办仅3年的民办高职院校。  相似文献   

15.
体育高考主要指体育技术考试。体育高考是一种竞争淘汰式考试,“万人过独木桥”。所以为了争取出线、各校专门委派教师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强化训练。作者采访了几位中学体育教师,发现他们以加大运动来提高素质,以重复性训练来提高技巧、但很多人事与愿违,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同学流了多少汗水,最后设有录取。也有的平时素质不错,运动成绩也很好,但到考试就是不行。经调查分析,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考前运动量过大造成过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之前,国家首次出台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举措",新生录取数一下子增加到了156万,比去年净增48万。这样,在今年340万考生中,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的比例上升为45.8%,而我省则突破了50%。 6月下旬,国家对我省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申请作出批复,同意1999年我省省属普通高校新增本科招生计划6000人,在鄂部委属普通高校预计新增招生计划3500人,一共扩招9500人。这样,原计划和扩招计划合在一起,我省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达到8.86万人,比去年净增2.43万人。至9月下旬全省招生工作全部结束为止,普通高校在我省实际录取人数为9.1万余人,比去年净增2.7万余人,16.8万的考生录取率达到54.8%。其中,通过扩招上大学的实际人数达1万余人。  相似文献   

17.
唐宋 《今日南国》2005,(24):27-27
公务员招考再掀热潮。2006年,全国报考中央国家机关的人数接近100万,有近5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一些热门职位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已超过1000:1,平均考录比例近50:1,创下历史新高。有人惊呼:公务员招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高专)生被挤到了竞争的边缘.就业成本高、就业率偏低、职业不稳定、就业机会不均等、工资收入低、就业分布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成为当今高职(高专)生就业的显著特点.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缓解高职(高专)生就业压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成效、难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历程,其在招生体制、录取体制、录取途径及录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制度性突破,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考公平,提高了录取效率,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录取方式的转变需求。但受制于中国社会整体改革节奏,高考改革亦处于重大转型期,高考录取制度在名额分配、多元录取、自主招生、投档规则及加分政策等方面尚面临一系列亟需调整、优化及创新等问题。基于制度变迁理论,高考录取制度的变迁方式将出现"强制性"与"诱致性"的交替,变迁因素已转为多种外部变量的合奏,变迁路径呈现出从"统一录取"到"自主录取"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北京硕士生录取工作于6月中旬结束。2007年北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0 378名,比2006年的49 825名增加553名,增长1·1%。2007年教育部下达给北京的硕士生招生规模为52 030名,比2006年50 886名增加1144名,增长2·2%,其中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和定向名额为34 256名,比2006年的29 840名增加4 416名,增长12·9%。在录取的全部新生中,高等学校录取44 652名,占录取总数的88·6%;在京部属科研机构录取2 236名,占4·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3 131名,占6·2%;北京市属科研机构录取45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177名,党校系统录取137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