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元末红巾军“杀尽不平方太平”的革命逻辑公元一二七一年,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建立了元王朝,一二七九年灭了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王朝是以蒙古贵族为首、联合汉族大地主阶级和其他各族上层分子所组成的封建政权。各族劳动人民遭受着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灾难。元统治者推行反动的民族歧视政策,用强制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国内各族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四个等级)来分化和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斗争,借以加强封建等级压迫。蒙古贵族曾把大量农田圈占为牧场,把大批农民掠占为“驱口”(可以任意虐杀、买卖的奴隶)。  相似文献   

2.
十三世纪后期,蒙古贵族在中国建立的元王朝(一二七一——一三六八),是一个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互相勾结,残酷地剥削压迫各族劳动人民的封建王朝。人民所受的苦难极为深重。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在这近一个世纪的黑暗岁月里,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盛极一时的元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就是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冲垮了的。元王朝自忽必烈死后,日趋腐朽没落。忽必烈以后的继承人,抛弃了忽必烈坚持统一进步、反对分裂倒退的革新路线,大大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土地集中的现象日益严重,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强占民田,进行土地兼并。有一家贵族占田竟达三十二万五千顷  相似文献   

3.
清代,随着移民开垦和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内蒙古东部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为了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相互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分析这些矛盾和冲突,并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矛盾的实质。一、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与各族劳动人民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各族封建剥削阶级包括蒙古王公贵族、满蒙汉地方官员、僧侣贵族、蒙汉地主、地商、高利贷者;各族劳动人民包括蒙汉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描写的是以贾府为首的封建贵族“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展示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揭示了孔孟之道挽救不了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贾府里的大观园,是在“体仁沐德”的招牌下建造的。别看它表面上是那样“峥嵘轩  相似文献   

5.
匈奴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匈奴以武力降服和役使各族,还以和亲、反间、招降纳叛、扶植傀儡等手段笼络和控制各族势力以联合对付汉王朝。在匈奴长期压迫和奴役下,各民族政权对匈奴时叛时附,甚至强烈反击。  相似文献   

6.
(续 )抗垦斗争的主要领导者是下层蒙古贵族和旗衙的中下级官吏 ,如陶克陶呼是四等台吉 ,绰克达赉是扎赉特旗梅林 ,参加者主要是被清廷和蒙古王公剥夺了牧场和土地的贫苦蒙古农牧民 ,如在光绪三十三年 ( 190 7)被清廷所俘的数名陶克陶呼抗垦队伍的成员 ,都是贫苦蒙古农牧民 。他们参加抗垦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维护基本的生存环境 ,驱逐或打击清廷的放垦机关和坚持放垦的蒙古王公、官员 ,以及汉族地主、地商、高利贷者。与蒙古族农牧民一样 ,汉族农民与各族封建剥削阶级的矛盾也很尖锐。在内地 ,残酷的封建剥削使他们无法生存 ,他们被迫抛家…  相似文献   

7.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找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重要一环.作为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继承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又保留了若干蒙古旧制、并制造了民族等级和民族歧视,使其具有与以往汉族王朝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1911年10月,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时,沙俄政府积极支持外蒙古部分封建王公、贵族宣告外蒙古地区“独立”,揭开了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的序幕。苏俄、苏联政府的领导人继承了沙俄时期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支持外蒙古地区脱离中国政府,并对中国政府施加国际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地区的“独立”,使外蒙古地区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闻名于世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和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十三世纪中叶,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元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自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近五百年的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改变了北  相似文献   

10.
雍籍牙王朝时期的缅甸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以缅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为了剥削和压迫农奴阶级,特别是镇压他们的反抗和起义,需要一套为自己服务的国家机器作为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以便建立一种“秩序”,使这种剥削、压迫、镇压合法化。这也就是封建主阶级对农奴阶级的专政。 缅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的国家机器是由政治和司法制度即宦僚、兵制即军队和宗教制度即僧侣组成的。这些制度不仅有它的执行机构,发挥各自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共同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民族统治思想,主要指封建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是随着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礼仪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研究并且探索这种变化,对我们了解封建中央王朝,统治压迫少数民族的指导思想,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从元代历史剧看元代文人的二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中原文明遭受践踏,造成了文人地位的历史性失落:政治上失却晋升之路,经济上毫无生活保障,同时还承受着残酷的民族与阶级压迫的双重灾难.仕与隐、进与退的二难情结成为元代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元代的历史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元代文人用历史人物来淘写自我情怀,使作品处处烙印着作家自身的复杂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蒙古族民歌的爱国主义思想杨泉良蒙古族是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广大蒙古族人民同华夏大地的其他民族人民一样,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共同压迫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面对满目疮度的国家和民不聊生的现实,蒙古族人民以其...  相似文献   

14.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的创作按其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八二○年至一八三○年七月革命,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那正是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封建贵族重又掌握政权,虽竭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恢复旧日法国的封建秩序,但终究改变不了封建贵族没落、资产阶级得势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感天动地——读《窦娥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在由金至元的七十余年中,渡过了饱经忧患的一生。 元朝统治阶级推行奴隶制半奴隶制的苛酷统治,严重地摧残了唐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经济。它所带来的破坏局面确实是空前的。就连长江一带的鱼米富庶之乡,都变成了“贫极江南”。蒙古贵族野蛮的种族压迫和以武力为后盾的掠夺式剥削,必然给历史罩上暗淡无光的阴影。这就是元代杂剧普遍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题材的大背景。 元朝的政治命脉是靠镇压和掠夺来维持的,推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合为一体的吏治。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爆发了一系列以资产阶级为领导,人民大众为主力的反对封建制度,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发中扫清障碍,开辟道路。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场革命中,当时封建专制王朝的魁首,贵族、僧侣的代理人路易十六,理所当然是  相似文献   

18.
多元的民族文化对元代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草原文化有自身的文化特性,如坚毅勇武,豪爽真率,注重经济等,这些草原文化的民族习俗深深影响到了元朝的治理。蒙汉治国存在着文化差异,大元王朝始终以蒙古贵族利益为上。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少数民族文人取得较高的文学成就,元曲和诗歌都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使元曲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诗歌的风格更为雄浑壮丽。多元的文化格局促使元代文人更为关注自我,重视自我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官制,即设官之制。《晋书·文帝纪》中说:“秋七月,帝奏司空荀(岂页)定礼仪,中护军贾元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①这个记载可能是“官制”一词的最早出处,但它不是“官制”的起源。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之后,“官制”就随之而产生了。官制是一种政治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官制是国家机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具体表现。奴隶制社会,官制的职能表现在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政权,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削剥和压迫奴隶阶级;封建社会,官制的职能表现在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削剥和压迫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20.
申友良同志撰写的博士后研究论文《中国北方民族王朝研究》(出版时定名为《中国北方民族及其政权研究》),是他于1993—1996年在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期间内所著《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民族研究》(后出版改名为《中国北族王朝初探》)一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