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陈烨祭祀是古代原始民族崇拜、信仰观念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是一种内涵特殊的文化行为。其延续、传承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世代陈袭的习俗。由于祭把的内容和方式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发展意识相适应,因而祭祖习俗也随着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一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古代北方民族中存在的天神信仰及天命观念。作者认为,如果民间的天神祭祀是以天所包含的自然精神的神圣性支配人们的信仰生活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建立过政权的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无不把天神发展为以天启、天道为基本内容的天命信仰,在天神的自然威力上附加了更多的社会伦理内容,使萨满教成为维护以统治者为首的少数人利益的思想工具。传统的天神信仰演变成天命观念以后,就直接成为民族政治和王权统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定政治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一方面要依赖外在强制力量的约束,另一方面又须依靠政治共同体内成员在观念和意识上的认同。前者表现为政治关系中的“硬件”,如制度、法律、军队、警察、监狱等;后者则表现为政治关系中的“软件”,如信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关系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权力关系,它还是一种文化关系。政治文化指的就是这些“软件”。一定政治文化的形成是由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所决定的。政治文化影响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政治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可以说,政治文化是政治实体中一个有效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对政治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部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斗争生活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造形成的,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是构成民族文化心态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一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西部民族传统节日的产生与民族的经济生活尤其是生产劳动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传统节日习俗的最初形成往往与生产劳动中的祭扫活动有关,或者直接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各民族当时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  相似文献   

8.
西北回族生活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通过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西北回族文化,并且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使其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对其自身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断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与西北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文化背景多样,他们是未来少数民族的人才。预科阶段学习生活是其步入高校之前的加油站,在这一阶段中不仅需要注入文化知识储备油料,也要添加传承民族文化使命润滑油料,借助这一有利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通过民族教育环节,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进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建构以及在其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的总和,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反映人类文化的精髓。白马藏族的生态空间结构与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伴随着历史发展和民族交流,白马藏族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使得本族文化在离析和重构中获得长足发展。空间中蕴含的民俗禁忌、信仰心理、民族认同观念等通过象征性仪式、社会组织关系以及空间划分得到传承并强化,使得白马藏族社会及文化得到稳定延续。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12.
所谓价值观就是某种文化体系当中,与民族的经济政治秩序同构,体现其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决定民族个体成员设定社会文化和人生生活的追求方向的稳定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它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和心理习惯等综合构成的现实基  相似文献   

13.
韩晓时 《理论界》2004,(6):97-98
一、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是一种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群体成员中所具有的特定政治行为模式,它包括这些社会政治集团的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成员以及通过成员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所产生或遵守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政治态度。根据政治学的观点,每个社会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特定的物...  相似文献   

15.
树立法治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法治精神的最有力行动。理性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法制文化是树立法治信仰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法治因素是树立现代法治信仰的根基,而落后的法治观念则会阻碍法治信仰的形成。因此,树立法治信仰应理性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与弘扬优秀传统法治因素、加强传统法治思想的现代转型、处理好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法治思想与借鉴国外先进法治体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等,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法治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信仰形态,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多元性、功利性和包容性。社会转型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生存和复兴的空间,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祛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在个体层面具有精神寄托、心理调节和诉愿表达的功用,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助推和民族凝聚的功用。同时,也要对民间信仰中的糟粕保持清醒认识,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7.
张鲲 《天府新论》2012,(5):110-113
主体的二重性、资本逻辑和现实基础的非理性,是造成文化工业道德冲突的内在原因。文化工业改变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环境,并对个体价值观和道德品格养成产生影响,甚至会侵蚀作为社会总体精神图式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社会精神生产的内容和样式,文化工业应当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实现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萨满教是远古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与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采借转换、涵化整合关系,因此,其教义思想蕴含着游牧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法律观念,成为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内涵包含信仰意识和血缘关系相依的群体团队意识、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动态经济模式和活性精神因素的相互交融为原动力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保护与利用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与基本建设、保护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应通过加大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俗文化的核心。针对民间自发形成的信仰与崇拜,汉代政权采取多重政策,或引导支持,或借鉴利用,或排斥打击,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与官方信仰及主流文化相抵触,是否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百姓生产生活。不管官方态度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民间力量,民间信仰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与官方政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既配合又抗衡的互动局面,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