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候变化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但人类寻求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却如履薄冰。当下国际气候合作之所以出现困境,源自于民族国家关注视域局限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利益,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相冲突;民族国家倾向于采取冲突或战争而不是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不能充分保足国际气候合作的成功性。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以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关怀,秉持“和为贵”的理念,因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天下理论通过对传统“天下”观念进行“创造型转化”,超越现有的民族国家理论,构建出规约国际气候合作的天下理论框架:以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前提、以人类普遍利益作为思考尺度以及寻求“和为贵”的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迫使各国认识到跨国合作的必要性 ,各国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冲动与国际社会的根本特征决定了这种合作关系自始至终与其对立面———冲突交织在一起 ,合作是在冲突中实现的。国家间的能力差异对国际合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是全球生态领域合作的焦点。伴随着冲突的合作关系表现在道德的价值取向、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公平问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霍秀媚 《探求》2004,4(6):6-11,66
日趋严峻的国际政治冲突凸现了世界各国文明进程的差异,特别是政治文明进程的差异,民族国家利益仍然是国际政治冲突的根源。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民族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国际制度及其运用成为海权演变的基本方面。海权的国际制度"资源"包括四种要素:国际海洋法、利益协调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军军控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实现国家间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国家对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权中国际制度的"运用"包括两种模式,即"制衡"与"合作","制衡"模式是国家以制度抗衡他国扩大海洋利益的行为,包括直接制衡与间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国将其主张的规则与他国支持的规则相协调,包括法治合作、霸权合作和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5.
外交大战略是国家指导较长期内外交事务的相对稳定的总体战略设计和框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交大战略的正确选择部分地来源于对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的某种遵循。中国外交大战略的选择客观上受自身国力、世界政治世纪性规律和国际体系状况的制约,主观上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传统有很大的关联。“伙伴战略”是中国新世纪外交大战略的理性选择,即中国应该成为世界“领导者”及其国际秩序某种程度的认同者和更大程度上的合作者,而不应仅仅是一个孤立主义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演化成现行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只有顺应合作潮流,融入国际秩序,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利益,变革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6.
气候谈判问题正逐渐演变成一场气候、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多重博弈。在松散的组织和复杂利益下,传统阵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破碎和重组必将成为国际气候谈判中一股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力量,研究其联盟内部的差异性对于当前中国扭转在气候谈判中的被动性,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的力量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岛屿国家联盟内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地缘政治情况和不同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归类,明确不同类别国家的不同立场,进而提出中国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际战略,就是根据国家确认的安全标准和利益范围,运用政治智慧和外交力量,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最大限度地减轻外来威胁,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危害的艺术和科学。国际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国家间竞争的实质和根本目标是获得各自的理性收益,收益涵盖政治、宗教、经济的利益及地位,但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当今各国的经济状况、国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是国家间诸要素竞争比较的结果,但不是单纯的贸易大小和顺逆差之比较.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间接体现,依靠传统理论建立经济模式的后发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就需要在经济模式上有所创新和尝试.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确立经济领导者地位直接得益于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企业的迅猛崛起,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至少发展风险投资可以成为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经济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对正义观的冲击和全球治理对正义价值的追求,全球正义已经成为一项亟待拓展的议程。究其原因,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二元悖论、国际政治中道德原则的复杂性,这三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全球正义的实现。本文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权威流散拓宽了"国家—市场—社会"三维治理结构的民主化渠道,缔造了全球正义实现的权力结构环境;化解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二元悖论、达成合作是维护全球正义的基本保障;承认差异、兼容并蓄是建构全球正义观的基本原则,个人正义是全球正义的起点与归属,全球正义观须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依托。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3):89-91
本论文剖析了国家政治权力概念、权力来源、权力目的性与工具性。除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界定的权力来源外,"软实力"和"政治行为体的叛逆行为"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际政治权力的本质即是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维护工具即是国际政治权力。国际政治权力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彭精卫 《阅江学刊》2012,4(5):46-50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主权国家过多关心国家利益,极少关注相关的道德义务,造成了利益与道德严重失衡的现象。事实证明,主权国家之间缺乏道德基础的利益纷争只会使气候变化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必须促进各主权国家形成基本的道德共识,世界气候大会达成的气候变化协议才会得到自觉而有效的实施。就目前的国际社会而言,道德共识的形成需要超越国家利己主义,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政府。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与普及有利于超越国家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2.
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分析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相互博弈而动态构建的异质网络过程。在绿色气候基金组建过程中,各方通过博弈,或用本国语言来表达别国利益,或成功转译别国利益,或本国利益被他国转译,体现了行动者网络中各行动者为达成整体目标利益而进行的复杂协调,从而维护整个联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恰恰是转译模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转译模型为基础,各方达成共识,完成利益转译,实现联盟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协商与妥协,同时积极寻求客观公正且富有社会和政治激情的联盟代言人或代言团体,正是绿色气候基金各成员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要在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技巧性地转译别国利益,尽可能多地吸纳同盟者,并设法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网络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缅甸独立后的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中立主义外交,1989~1992年的对华友好外交,1993年后的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缅甸把油气资源作为其多边外交的新手段,对中国、印度、泰国等邻国,以及区域外的俄罗斯等国推行以油气资源为重要内容的多边外交,并利用各国相互制衡,以保持其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缅甸的油气资源外交较大程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增强了缅甸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博弈能力,并对相关国家的对缅政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11年上台的民选政府势必会继续利用这一外交新手段在对外关系中追求平衡,完善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14.
北极问题演化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逐渐升高,北极问题的世界政治经济色彩越来越浓厚。从与北极问题相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航线和资源能源等领域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北极相关战略政策等方面来看,北极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从美俄、东北亚地区、欧盟等国际地位的变化来看,北极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此作用下,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将会进一步向北转移。世界大国在未来都会与北极问题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抓住机会积极争取北极权益、不关注和重视北极问题的发展趋势,势必会丧失占据下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变优势地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政治过程"论证结构,从国家权力与对外政策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探讨印度对外关系中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国内各界政治力量在国家制定重大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互动过程及其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深度挖掘出独立60年来印度对外政策决策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印度对外政策决策的一般性规律,归纳出印度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双螺旋"决策模式,并对该模式做出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和团体共同应对,国际气候谈判应运而生。谈判充满矛盾、挑战和博弈,尽管形成了减排温室气体的共识,但仍有"搭便车"现象,谈判一度陷入"囚徒困境",存在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国际气候谈判受到气候、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当寻求国际合作,民主协商谈判,尊重国家主权,借鉴天下理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大量事实的支持:人类在同一个全球生态环境下生存,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会影响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全球性问题,如难民问题、毒品走私、恐怖主义问题、传染性疾病等;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共同性更深刻地显示在经济的全球化上。在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当前的一些国际经济动态提醒,理论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是有距离的。现实中,存在着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现的诸多因素,如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战略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因此,要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