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确立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地位。表面看是在阐释伊壁鸠鲁哲学,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的创造的智慧"。在他的理论视域内,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有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展现了其在走向社会批判以前"伦理批判"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一个伦理问题。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引起的,但是受影响和伤害最大的却是世界上的弱势群体,气候变化对世界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言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和灾难,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必须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问题来理解。以伦理视角审视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国家在减排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伦理维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张容南 《阅江学刊》2011,3(6):47-52
气候变化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死亡和灾难,它要求人类对此作出伦理回应。回答不了气候正义的问题,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种表达了气候正义诉求的气候伦理,为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价值的引导。在商谈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将不伤害原则、公平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气候伦理原则应用其中,同时就气候正义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并将这种原则贯彻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计划中,才有望在国际层面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评朱舜水的伦理道德思想王凤贤伦理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特点,朱拜水的伦理思想也不例外,他把"忠孝"视为"天下之大节"(上册第30页);"礼治"作为"国家之桢干"(上册第83页)。在他看来,"忠孝著乎天下",则"日月丽乎天",天下太...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廉政思想发展史上,孔子功居首位。他把"行仁"看做是为政的核心,把"修德"作为从政的保证,把"正己"看成施政的前提,把"慎利"视为廉政的关键,从而深刻点明了廉政思想建设的人性保障,奠定了廉政体系建设的伦理基础,并且为廉政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给廉政制度建设点准了"穴脉"。深入挖掘孔子思想中廉政精神之精髓,对于大力推进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尼采战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崇尚强权的政治哲学传统、德意志尚武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家们对人性伦理的极大关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深入追踪尼采哲学及其战争伦理思想,了解其背景、主旨和矛盾困境,才能理解尼采的"战争"的真正含义,理清他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种种纠葛。  相似文献   

10.
王永全 《社科纵横》2012,(4):173-175
存在主义伦理的兴起与极权主义具有一定的关联,以自由感知为基础,包括社会责任、自由、人道和诚实等。小说《一九八四》的双重思想作为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违背存在主义伦理,具有欺骗性、荒谬性和"虚化"性。文章探讨了存在主义伦理的基本观点和小说中双重思想的本质,分析了双重思想对存在主义伦理的消解及其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对极权主义的悲观情绪和对公正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Resource‐intensive, high‐carbon, Western lifestyles are frequently criticised as unsustainable and deeply unsatisfying. However, these lifestyles are still attractive to the majority of Westerners and to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s middle class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mminent threat of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 constitutes an immediat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ethical challenge for citizens of the developed world that cannot be tackled by appeals to asceticism or restraint. There can be no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until sustainable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life are developed that those in the West want to live and which others might want to live. While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ifestyles, it is important that government initiatives,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support rather than undermine that search. Lik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climate change crisis also demonstrates what happens when weaknesses in national, corporate and professional governance are exacerbated by weaknesses in global governance. In tackling the latter, it is critical the mistakes now evidenced in the former are avoided – including a rethinking of carbon market and carbon tax alternatives. It is also critical that individuals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as consumers, voters and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2.
仅仅重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而忽视个人的伦理责任,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失败的原因之一。由于每个人都在增加全球性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有不伤害他人的义务,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不超过其公平安全排放份额。无论身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有高排放的个体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其公平安全排放份额之内。  相似文献   

13.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中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伦理维度应对气候的变化》(EDCC)白皮书提出的八个伦理维度分析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承担的伦理责任,指出了中国特例下履行责任所面临的赔偿责任、开发新技术与新能源、国际国内参与、程序公平与正义等重大挑战,构建了中国政府、国内其他参与者及境外参与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气候治理框架,提供了决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彭精卫 《阅江学刊》2012,4(5):46-50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主权国家过多关心国家利益,极少关注相关的道德义务,造成了利益与道德严重失衡的现象。事实证明,主权国家之间缺乏道德基础的利益纷争只会使气候变化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必须促进各主权国家形成基本的道德共识,世界气候大会达成的气候变化协议才会得到自觉而有效的实施。就目前的国际社会而言,道德共识的形成需要超越国家利己主义,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政府。生态价值观的培育与普及有利于超越国家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铁男  才华 《学术交流》2005,(12):140-143
作为美德或个人修养、伦理规则或公共道德的现代诚信范畴,最终要通过社会的制度安排体现出来.黑龙江省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使其诚信社会建设较之发达省份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鉴于此,扭转诚信缺失现象,构建"诚信龙江",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社会诚信管理评价体系框架,并借助现代信息化的力量,构筑有效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