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袁月 《社科纵横》2011,26(1):88-90
"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政治打击,但贬谪生活也成为了他塑造自由人格、实现人生审美化的的契机。苏轼在这期间所作的词中体现出了深重的悲剧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意识消解模式,而这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又是相通的,从而使苏轼词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具有了超脱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骆驼祥子》和《约伯记》这两份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发于中国近现代文化文学传统的《骆驼祥子》,和从西方基督教———《圣经》思想文化文学传统衍生出来的《约伯记》,它们立足于各自的历史语境,都对“个人”的境遇及其归宿进行了探索,对“个人”观念的确立与意义作出了强有力的质询和反思。然而,它们各自的“个人”话语模式在出发点、指向和言路等方面却迥然不同,体现了中西文化中“个人”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力图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并试图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一个相当活跃而很有影响的人物,大概没有人比他更西洋化,地没有人比他更东方化。林语堂一贯注意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并强调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管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还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林语堂都力图从东西方互补的角度进行文化综合。这种对东西方文化作综合观的关键在于老庄思想,是老庄思想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3,30(6):91-97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0):134-138
清末以来的中国知识界,不仅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文学界,出现了一批立志通过文学创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自诩"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著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大陆建国后的文学史书写中,受意识形态干扰,林语堂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林语堂不仅再次成为学界焦点,还以其中西融通的文化视野和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写作实践,给当代中国文学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众人物隐私权是一种受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制约的,公众人物应有的其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的权利。公众人物受社会交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民族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在我国,立法尚未确认隐私权的概念,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是要靠全社会来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权利制约观念,这种权利制约意识要求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与自由时以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鲁迅的文化意识。认为鲁迅能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中为本民族新文化建构找到最佳方案,主要缘于他所具有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9.
张菲  陆卫明 《唐都学刊》2004,20(3):142-144
胡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这使得他的中西文化观凸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胡适认为在现代世界,文化是立国的关键。他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对中西文化进行双向扬弃,最终再造中华新文化。他预见了世界文化的形成,并再三强调了自由和容忍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悲剧《孔雀东南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林 《社科纵横》2004,19(1):85-86
《孔雀东南飞》悲剧中 ,焦仲卿、刘兰芝在宗法社会孝文化及礼教压力下 ,艰难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个人”和“自由”的观念而导致焦刘在邪恶势力面前反抗无力 ,只好“不自由 ,毋宁死”。死后精魂化为异类说明其悲剧在传统佛道文化中无法肯定升华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朝勇 《浙江学刊》2006,(4):146-152
求“新”是梁启超政治伦理的根本动因。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以对“未来”“新中国”的政治想象,开启了迈向“世界历史”的现世进步观念和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由于“法律下的自由”、“无戒律的自由”与民族主义的多重纠葛,梁启超最终无法预想通向未来的道路,但他仍然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性的基本身位。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15.
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吴艳 《社科纵横》2012,(3):36-37
中国进行的历次乡镇机构改革都难以逃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之中,为了解开让乡镇处于怪圈之迷,本文以民族行政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宗法"、"官本位"观念,"集权"观念,"人治"观念,"封闭保守"观念的民族行政文化对农业税取消之后民族地区乡镇机构改革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以便从中找到阻碍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7.
传承与超越--严复自由观理论意义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以及中国的日益衰亡,严复以其融贯中西的深厚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华民族的际遇作出了相当独特的反应和回答,他认为西强中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由之有无.因此,为救亡图存他在中国大力宣扬西方的自由思想,并肯定其内在价值.但同时他又冷静地提醒国人,自由思想可能带来的流弊,因此,在大力鼓吹自由之时,又着力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且进一步指出自由的获得与国民素质的关系,进而,将国家民族的现代化与公民个体的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对自由的理解,对当时思想界的除旧布新、文化重建,贡献至巨.因此,充分理解和阐释严复的自由观,就成为我们追溯他所处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轨迹的重要线索;同时深入分析和探讨严复的自由观,对于理清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识起源,也有其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苗伟 《社科纵横》2011,26(6):132-135
学习既是人类文明传承、传播的内在逻辑、机制、方式,也是文化个体提升文化素质、修养、水平的途径。学习型文化是以学习为主要特质的文化类型。在当代中国,将学习型文化确立为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战略,既有历史的借鉴、经验的累积,又符合时代的潮流、现实的诉求。建设学习型文化,需要确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态度、理念和方法,杜绝形形色色的错误学习观念。  相似文献   

19.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红学研究史上,林语堂的《平心论高鹗》是一本有影响、自成一家之言的红学论著,林语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真伪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他从"补"与"续"的内涵、《红楼梦》有无残稿散稿等方面论证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全书,并针对胡适"首发后四十回高氏伪作之论"进行了驳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