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世说新语》:史学与艺术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说,又是史学名著;既有史书之真实可信,又有小说之可读性;既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又是通过某些艺术加工写成的历史著作。可以说,《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结合得最好的一部杂史小说。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蕴涵的内容,对后世的史学与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1,27(1):49-52
陈忠实与肖洛霍夫的生活时代、民族文化心理和地域人文环境有异有同。"史诗"型巨著《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以及"史诗"型巨著之外的小说创作多至本土化特征。陈忠实小说创作与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之间有血肉联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形成主要缘由是两人都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都一样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度之中。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的世界[美]RichardB·Mather著范子烨译译者按美国杰出的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B·Mather)先生竭20年之心力,将我国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简称《世说》)译成流畅的现代英语,"驰誉学林,令人景仰。在正文之前,马氏以一...  相似文献   

4.
首部浙东学术发展全史──读《浙东学术史》华剑作为专门术语的"浙东学术"一词,实指历史上宋元明清时期曾出现过的"浙东学派"。自从清代章学诚率先提出"浙东学术"这一概念后。在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分别出现过两个研究热。何炳松先生的《浙东学派溯源...  相似文献   

5.
曾一果 《阅江学刊》2012,4(2):91-96
苏童在其以《妇女生活》为代表的小说世界中塑造了各种"叛逆女",却并不是迎合"妇女解放"思潮。侯咏在改编苏童小说的基础上,试图用电影《茉莉花开》打造一部符合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启示录",但最终展现给观众的事与愿违,是一部杂糅、拼贴的"后现代主义"的女性故事。这样的一种拼贴风格或许正是当下中国影像文化的真实处境,缺乏真正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创见,许多影像产品只是不同思想观念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6.
京味小说是现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但问世于晚清时期的早期京味小说却不甚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以《小额》、《春阿氏》为对象 ,同时结合其他京味小说 ,从叙述方式、视角、文化精神等方面来探讨早期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市井情味。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王启忠先生的《<金瓶梅>价值论》一书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穿透迷雾,客观评价求真知。作者穿透了性描写的迷雾,超越了道德评价和伦理观念的取向,摆脱了应用理性审美思想的影响,将《金瓶梅》放到中国小说史发展嬗变的长河中,置于明清文化的框架内,进而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上,从文学、美学、哲学、人学、政治学、经济学、义化学等全方位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价值,客观评价其卓异成就与应有地位。从而论断出《金瓶梅》是一部“真正的政治小说、经济小说、文化小说,一部全面描写人的生命现象的小说,也…  相似文献   

8.
鲍震培 《阅江学刊》2011,3(6):100-106
明清两代才女文化与我国南方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明清时期尤其清代以后,女性文学的主体发生重大改变,才女由名妓传统转向闺秀传统,呈现多元化和群体性的特点。才女作家的弹词体小说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读者及其主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女性文学叙事传统,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11,27(4):51-54
《机电局长的一天》和《无畏》都是"文革"后期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小说,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工农业战线上从全面整顿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社会现实,由于政治对作家的选择不同,两位作家在"文革"结束前后的政治与文学境遇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着他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心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刘保忠  李军锋 《社科纵横》2009,24(12):89-91
大学者纪晓岚既有小说实践更有小说理论。在小说实践中他"以学问为小说"完成《阅微草堂笔记》;在小说理论部分,他一直持有传统的小说观念,以史学作为小说的文体依据,坚持"子部小说"的文体观念,"信而有征"成为他取舍小说的准则。本文是对他的小说观念所作的简略疏理。  相似文献   

11.
王立 《求是学刊》2012,39(3):121-126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渔拟话本篇首诗词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翎 《求是学刊》2003,30(4):92-95
李渔拟话本的篇首诗 ,较之话本及早期拟话本 ,其随意性不见了 ,而代之以功能性的明确———概括主题 ;较之话本及早期拟话本 ,篇首诗被作者忽略的情况不见了 ,而代之以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成为全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张丑平 《阅江学刊》2010,(6):99-103
岁时节日以其多样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其中江南节日因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了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叙事场景。明清小说中的江南节日体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画船相连的水乡特色;诗酒风流与风花雪月的享乐风气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与较高的消费意识。在叙事功能上,江南节日为小说中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具有特殊情调的环境氛围和叙事场景,通过促成人物性格的变化或作为重要的叙述线索推动了故事的进程。一部分节日也因其节俗的原始意义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  相似文献   

15.
吴效刚 《阅江学刊》2013,(4):123-128
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包括艺术)的事件,从档案资料和有关报刊资料记载中发现的重大案例有14起。被查禁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不良小说",包括"宗旨乖谬"和"词义淫邪"者;另一类是所谓"思想偏激"的作品。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的意图和目的主要是所谓"通俗教育",即针对一般民众的社会道德风俗教育,其中也有抑制新思想新观念的企图,但那一时期政治没有把文学完全当作工具的意图,政治对文学没有进行奴役的打算,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是十分急迫,加之北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相对松弛,对文学和文化没有完全控制,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20世纪初期文学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6.
张鹤 《求是学刊》2001,28(2):88-92
文章从中西方作家在观察自然的角度、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即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的选用所造成的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的区别、表层语言与深层语言的互渗中所表现出的因实造虚与因虚造实的差异以及由于主体与客体间位置距离所造成的合中之隔与隔中之合的差别等方面对中西古典小说中自然风景的描写模式作一比较 ,希冀从对比中得出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自然景观描写特点及模式更趋全面、切实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6,22(2):69-72
人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流派,《红楼梦》代表了人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脂评的骂世、醒世主要围绕人情世态借题发挥。脂评发扬了前人借评点小说伤时骂世的批判精神,从多方面对人性的弱点、丑恶的社会现象,给予嘲讽和鞭挞;同时,作者又怀着救世的良苦用心,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世人应该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Since playing the role of co-host at the 1990 World Summit for Children in New York, Canada has promoted the adop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t home and abroad. What impact has this unprecedente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ocument had on Canadian First Nations, Inuit and other Aboriginal groups? This paper looks at Canada's implementation of this UN Convention, and specifically at Canadian initiatives for indigenous children and youth. The Indian Act, upon which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has based its control over Aboriginals since 1876, is explained. Five 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presenting various Aboriginal perspectives have review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fforts to honour the World Summit's‘First Call for Children,’ and the emergent issues for at-risk children's programming on- and off-reserve are reviewed. The‘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ideology that has guided the developed world's notions of children's rights has evolved in a cultural and value-laden context that must now be left for indigenous social scientists, children and youth around the globe to decide for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