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历史制度主义论域中,在旧制度因环境变迁和危机恶化而发生断裂或崩溃的"关键节点"时期,掌控创制主导权、决定政制走向的往往是政治博弈场域中的强势行动集团。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政制变迁史上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状态,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有效地确立民主共和、完成现代宪制的路径塑造。究其原因,就在于以同盟会为主体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行动资源的匮乏、组织结构的溃散、意识形态的虚弱,决定了其无法在专制文化积淀深厚的近代中国成功地创建现代宪制、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2.
史成虎 《天府新论》2012,(4):128-136
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角中,制度替换往往发生于旧制度危机日益严重并将发生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走向的行动集团如果把握了行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入民主宪政的轨道。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变法的阻滞等,这些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勉力追随世界民主政治潮流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主流的接轨,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历史依据;新兴社会力量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在动力;人民大众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社会条件;和平手段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是辛亥革命推进的基本方式;政治博弈,谈判妥协,打破僵局是辛亥革命的完成手段;历史合力中政治强势集团的行动,决定了辛亥革命结局的具体面相.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锁定"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顾家宁 《浙江社会科学》2015,(2):98-106,159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篇之精义,一是在法度精神上完成了从君主"一家之法"到"天下之法"的扭转。二是以六经所承载的三代法度精神与典范性制度作为高于君权的根本政制规范,并以太学师儒为创制立法者。由此,其中实已蕴含了一种清晰的古典宪制意识。《明夷待访录》诸篇所构想的一整套政制设计,正展现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古典宪制安排。黄宗羲政制构想的突破性价值,在于立足于近世乃至先秦儒家的政治智慧,而对一种古典宪制理念予以了最为集中明确的表达。在其政治思想之整体中,《原法》实居于核心地位,《明夷待访录》本身即为一部以之为中心而展开的政治纲宪。  相似文献   

6.
对于封建专制传统积淀深厚、国家规模超大、现代化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建设和发展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任务甚为艰巨。其中,政制发展是核心和关键。政制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现实诉求和动力源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在理性渐进的政制改革中探索和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充分发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城市现代化路径及其变局为视角 ,考察辛亥革命后新政制生态下扮演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角色的两个新政权 (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 ;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传承了共和政体的北洋政府 )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具有正面效应的所为 ,以及它在经济和社会整合中所产生出的对于城市现代化颇具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以此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市现代化与清末城市现代化是两种性质不同制度架构下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时期 ,而且开辟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和新境界 ,其在该领域内的成就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和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陶焘 《天府新论》2016,(5):68-76
对于共和主义传统,如果仅仅从约束政治权力以保护政治自由的角度理解,反而会忽视它对于政制构成问题的其它维度。就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制模式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三种主要关注,即政治的观念、公民的界定以及诉诸传统的原则。政治意味着一种获得最优的生活方式的手段甚至最优生活本身,公民则主要是一种身份和权利,两者共同奠定了混合政制模式的基础。另一方面,罗马共和国通过混合本身实现了不同政制原则和价值的包容。在罗马混合政制中,一切决定性的政治变迁都是重构,也就是改革旧制度和恢复本源的建城之举。  相似文献   

9.
陈力  张永江 《兰州学刊》2006,1(10):43-4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它不仅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而且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人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辛亥革命之所以可以发挥其政治觉醒作用,一是由于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二是中国现实国情的无奈,迫切需要一场较为有力的革命来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三是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起着觉醒中国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