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昱 《理论界》2008,(2):97-98
自首是我国刑罚裁量制度中一项重要的从宽处罚情节,它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对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降低司法活动成本、及时发现和打击犯罪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自首的若干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且因立法以及司法解释的矛盾,给司法活动带来了具体适用上的困难和在认定自首时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自首的理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位犯罪自首是贯彻刑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设立自首制度的立法意旨,是承认单位犯罪的逻辑必然。成立单位犯罪自首,它除了具备普通自首的两要件外,还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基于单位自首意志和以单位名义实施。处罚自首的犯罪单位时,要区分单位与自然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种刑罚裁量制度.我国1997年修定的刑法在总则和分则中规定了一般自首、余罪自首及分则中几种犯罪的特殊自首等三种不同的自首种类,尤其是余罪自首和特殊自首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自首制度.明确这三种自首种类的划分及构成条件,对在司法实践中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自首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首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无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者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但把自首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在刑事立法中作出明确规定却是其共同之处。自首制度,就是自首从宽的制度,其理论根据,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首可以减少或者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之后,犯罪人态度的选择,是表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犯罪发生后,无论犯罪人出于何种动机,是基于悔悟,还是为了避免处罚,只要投案自首,使其及时地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就意味着犯罪人自行减少对社会的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自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青松 《社会科学》2004,(12):57-61
我国新修订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明确规定,这对刑法理论与实务的传统理念带来重大调整,但在惩罚量刑制度上,我国现行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多从自然人角度规定,这就使单位犯罪的量刑缺乏全面系统规定,如单位犯罪自首。本文试就对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依据加以分析,提出单位犯罪自首认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单位犯罪自首的处罚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适用认罪认罚制度得到从宽处罚的被告人仍有部分提出上诉,其中以量刑过重为由的投机型上诉占大多数,尽管如此,认罪认罚被告人的上诉权仍应全面保留,对于因不合理上诉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效率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的问题,检察机关应当提升检察业务水平,加强沟通联系,强化释法说理工作,以减少被告人的不合理上诉,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自首认定中的疑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准自首的主体、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是否可以包括同种罪行等自首认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澄清相关理论问题,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准自首的主体、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是否可以包括同种罪行等自首认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澄清相关理论问题,对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自首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立泽 《学术研究》2002,2(2):67-70
本文在对自首制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评析了我国刑法学界有关自首刑事责任根据的几种观点,明确指出了确立自首犯刑事责任的根据乃在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琳 《理论界》2006,(8):187-188
自首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源远流长,追溯历史,可知自首制度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对自首制度立法沿革的考察,在推动现今自首制度研究、发展和完善方面,作用重大,意义深远。鉴于此,本文对自首制度的历史沿革作了简要回溯,同时,因为唐律对自首的规定最为完善。所以,着重论述了唐律关于自首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张耀嵩 《理论界》2009,(5):88-89
单位犯罪自首是指单位犯罪后,单位或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单位其他罪行的行为.此项制度的研究是随着刑法典设立单位犯罪制度,不断深入展开的.着重对单位犯罪自首制度的类型、成立实质条件、处罚原则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此项制度在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自首新论     
自首是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刑法关于自首的规定似乎在逻辑上并不严密,划分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之必要性亦不强,刑法条文与理论仍有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宽处罚建议制度是融合了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兼顾了监察调查和刑事司法的综合性法律制度,具有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实现纪法衔接、法法衔接等价值.对该制度的概括性规定是立法技术的有意为之,却给制度适用造成阻滞.从宽处罚建议具有影响后续量刑建议和司法判决的能力,但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全面审查和诉讼支持.监察机关是否提出从宽处罚建议取决于对案件整体情况的综合考量,可以采取从宽处罚建议书或者在起诉意见书中专列项的方式向司法机关提出从宽处罚建议.该制度设置的两个严格的审批程序可以弥补律师不能介入的缺憾.应当建立认罪越早从宽越多的激励机制和阶梯式量刑减让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只要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主动投案。井在终审判决前如实交代罪行。就是自首。不要在乎其是否有过逃跑。有过翻供,只要存在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事实。就应该认定自首。  相似文献   

15.
万荣 《江汉论坛》2013,(8):75-81
自首在秦汉时期名为"自告"、"自出",前者是非逃亡者犯罪未发自首,后者是逃亡者事发自首,同时二者在诉讼用语与表达方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自告"与"先自告"在使用上也存在差别。"自诣"虽然一定情况下可以具备"自告"、"自出"之义,但不能作为法律术语,东汉时期"自诣"取代"自出"。从东汉中期开始"自首"出现,与"自告"混用情形持续至南北朝时期,到唐律始统一使用"自首"。  相似文献   

16.
孙振江 《理论界》2010,(7):81-82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刑法和中国刑法史上对于老年人犯罪规定了相应的从宽处罚的规定,而我国现行刑法没有立法规定。通过对增设刑事责任年龄上限的根据的分析,提出了刑事责任年龄上限的设定和刑法对老年犯罪人的刑罚予以特殊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7.
在犯罪嫌疑人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情况下,自动投案成为认定一般自首的关键。司法解释列举式的局限性使“自动投案”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理清自动投案的立法价值,选择恰当的认知路径和判断标准是找到解决争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张秋芳 《理论界》2009,(7):75-76
刑事责任能力上限,就是指对老年犯罪人不予以处罚或减免处罚的最高年龄极限.由于我国现行刑法没有对刑事责任能力上限作出规定,从而导致立法结构上的不周延.基于此,本文提出刑法总则中应明确规定对老年人犯罪可以从宽处罚,一定程度上限缩刑期.执行中对于老年人的减刑、假释规定更缓和的条件,并在刑事诉讼法上增设对老年犯罪人、犯罪嫌疑人特殊程序保障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论单位犯罪的处罚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在明确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基础上,规定了“单罚制”和“双罚制”的处罚方式。处罚单位犯罪必须严格遵循新刑法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同时还须注意单位犯罪过程中的几种特殊形态、数罪并罚、自首和立功、共同犯罪及追诉时效等。对单位犯罪的处罚,诸如罚金额度的明确、单位累犯的处罚和处罚标准的统一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两个“一般应当”的规定,使检察量刑建议对法官量刑产生了很强的制约力。该规定虽有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落地的现实动因,但法理正当性不足,应当逐步予以完善。量刑建议和量刑情节不属于审判对象的范围,法院对其变更不受控审分离原则的调控。应当建构法院变更量刑建议的正当程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法院认为量刑建议明显不当时告知检察机关调整,不应被确立为法院的法定义务,而且告知时间可以灵活化,不限于庭审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