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论德育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建构一个能动的“中介”王学义《中国教育报》于1994年4月6日、12日、16日对佳木斯一中“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方案设计、实施经验作了连续报导,并提出德育理论与德...  相似文献   

2.
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反复阐述的一个战略思想。这个思想的实质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60年代初提出的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到方法都赋予了它新的内容。 一、用“四有”标准培养青年,使“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 命题,有了新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一大主题。在邓小平的著述中,“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首先指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但又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广泛的社会范畴的全面现代化。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包括经济发展论、政治发展论、科技发展论、教育发展论、精神文明建设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协调发展论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民族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和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邓小平教育理论中,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和全局出发来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一贯思想,科学地阐明了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与世界进步以及与时代要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不但是即将过去的近20年我国教…  相似文献   

6.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批图书出版张英杰《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指出:“从现在起,要把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摆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理论教育的主要地位”。为配合这一重要的学习任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围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思...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以后,最近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的重点是端正党风,但对全局来说是抓法制。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解决教育问题,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这一论述高度评价了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作用之一——教育公民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今后发展方向的指南。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对传统义利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唐都学刊》2000,16(1):22-26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观的命题,认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美育的现代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育在历史上均处于可有可无的依附性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才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提出,还并不意味着美育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在中国,美育也始终不曾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它是依附性的。我国古代.并没有“审美教育”的提法,与之相近的是儒家美学提出的“乐教”与“待教”的概念.它们直接与其“成人”的目的相联系,它强调的是音乐和诗歌能够给人道德上的教益。即使在我国解放后,美育的这种历史命运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为什…  相似文献   

10.
谈邓小平的管理思想张宝池在《邓小平文选》中,“管理”二字是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之一,小平同志对“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与众不同,见解颇深。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管理论”,是十分有益的和必要的。(1)“管理也是知识”邓小平同志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  相似文献   

11.
何国美 《生存》2020,(10):0223-0224
关心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词语,关心对于常人而言并不难,但是要在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关心,则需要具体的教学指导。诺丁斯通过对现行的人文教育的批评之后将“关心”这一概念引入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关怀教育模式。关怀教育模式的提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重在阐释关怀教育的提出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什么是关怀教育以及尽我所能如何践行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付安 《社科纵横》2003,18(4):10-11
本文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四个方面,阐述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华,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王代最杰出的思想教事家,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了教育主体(即德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德育产体形象塑造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一、关于德育主体形象的标准孔子根据德鲁活动的特殊要求,将德鲁主体的标准确定为“群子儒”。“属”,这一职业,旱在孔子之先就已产生,泛指以教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孔子以前多表示士、大夫、国君者上层统治阶级,但孔子则常用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遭德高尚的人的称谓,不局限于上层统治者。在孔子看来,思想教盲工作,壬要是做人的工作,即壬…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为大会的主题,并把这一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过一个多次受到毛泽东赞扬的著名观点——“要按辩证法办事”。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全党学习辩证法,他说,总之,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理论涵盖面很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精髓部分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的要点:一个基本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  相似文献   

15.
简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把专政机构教育好的思想高成林,宋海庆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①在这里,他向全党提出了:“把专政机构教育好”这一极其重...  相似文献   

16.
赵中奇 《唐都学刊》1995,(6):7-10,41
论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赵中奇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整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笔者...  相似文献   

17.
曹兴兵 《生存》2020,(12):0095-0095,0092
伴随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教育,高中历史中的“德育”教育的地位逐渐被凸显出来。本文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和使用进行阐述,首先对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提出三点要求,然后结合历史教材举两点实例阐述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最后对德育素材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翔实的资料阐述和分析了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作者把它概括为六论:四化目标论,经济首位论,农业基础论,治水兴林论,科技关键论,结合统一论。四化目标论是周恩来经济发展思想的主题和战略目标,文章论述了这一思想的观点、内容、发展变化及与此思想密切相关的五个问题,特别指出了邓小平对四个现代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经济首位论,论述了周恩来的经济建设居于首位的思想观点,分析和论述了相关的三个重要观点和五个重大关系问题。农业基础论,论述了周恩来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及其四个根据,关于农业的两个思想观点,关于农业和粮食的七个主要问题。治水兴林论,论述了周恩来关于兴修水利、振兴林业的思想观点,兴修水利的八项内容,林业发展的九个内容。科技关键论,论述了周恩来科技是决定性、关键性因素的思想观点和相关的十二项方针政策,并论述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思想观点。结合统一论,论述了周恩来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把八个关系巧妙地结合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的美育观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陶冶论”,偏重理和规范,这种“陶冶论”在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理论中也占主导。然而,美育作为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提出来年命题,其现代性意义是感性教育,这个“感性”是贯通了肉体和精神的个体性概念。现代美育着眼于促进个体的审美( 感性) 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情感境界,培养创造能力,最终与其他教育一起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校的思想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令人欢欣鼓舞。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个目的?怎样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处理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经历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一直到三中全会以后,英语教学才开始走向正轨。一九七八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俄)语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和英(俄)语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重新写入大纲;一九八二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又提出了“思想教育要寓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一九九○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重申了这一原则,并提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中学德育大纲》也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