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2.
知道诸暨是因为一个美人——西施。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2500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西施出生诸暨,早有定论,近几年来发生争议,有说她是萧山人氏的。这个问题的可争议性,倒不在于她丽质天生,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其籍里所在,当然不可不讲。西施的活动时代,正当古吴越对垒交锋  相似文献   

4.
西施籍贯考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5.
西施,这个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名字,早已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美的指称。有多少位作家、艺术家,便有多少个他们塑造的西施。世世代代,西子故里诸暨的父老乡亲,为他们生活的这方绿水青山曾经养育过这样一位千古美女子、  相似文献   

6.
加快民营经济与国际经济对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暨位于长三角南翼,面积2311平方公里,人口106万,设28个乡镇、街道。自公元前222年置县,历代未废,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改革开放以来,诸暨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已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2002年又进入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市)序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3亿元,同比增长14.0%;财政  相似文献   

7.
诸暨位于浙江省中部,自秦置县,历代未废,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东邻绍兴,北接杭州,区域面积2311平方公里,人口105.9万。现设28个镇乡、街道,有1301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诸暨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贯穿全境,距上海2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北仑港分别为30分钟和一个半小时车程。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宣传《西施实生于吾萧(山)”的文章,本人对此论点不敢苟同,故草成此稿,与之商榷。根据笔者所见,直接点明西施故里在诸暨苎萝山的历代文献达百种以上。其中,仅南朝至唐代的文献就有:南朝刘宋孔灵符撰  相似文献   

9.
1.《越绝书》:“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2.《会稽记》(南北朝宋·孔灵符):“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  相似文献   

10.
五泄飞瀑、越女西施……所有这一切,都将诸暨和美丽连在一起。 历来俊贤咸集,人才辈出,古代有王冕、杨维桢、陈洪绶、良价等名人,现代有俞秀松、张秋人、宣侠武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著名科学家,又为这块土地增光添彩。 如今,在这片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兴中等城市正在迅速崛起,成为镶嵌在浙江省中部的一颗明珠,璀璨、美丽。城市的区域位置和地理特征对城市发展起主导作用,城市的地形地貌是表现城市个性的基础之一。大自然赋予了诸暨城区环山(县龙山)临水(浦阳江)的独特地…  相似文献   

11.
一九○○年六月发生的诸暨白旗党的反教会斗争,是义和团运动期间浙江几次反帝斗争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次。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天主教势力开始向诸暨渗透。一八七六年(清光绪二年),英国教士何程德和华人戴恩泉由杭来诸,在大尖溪设立了诸暨第一个基督教堂。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神甫舒安德到诸暨杨家楼,设立了诸暨第一个天主教堂。六年后,法国教士由田法父与舒安德在城内设立  相似文献   

12.
论历史语境和文艺话语中的西施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女西施名扬天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积淀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此文梳理并分析了西施在历史语境中的生存状况及其悲剧命运;分析研究了在文艺话语中文艺家笔下复杂的西施形象;最后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西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日本,由于《庄子》《淮南子》《吴越春秋》等汉籍的流布,西施故事也出现在一些日本文学作品中。中日文学中西施故事的演变脉络有相似性。中世军记物语《太平记》中的"西施与勾践相爱"这一独特的情节是受"中世史记"及《长恨歌》的影响而来。近世净琉璃剧本《吴越军谈》中的西施故事是在《太平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相似文献   

14.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人,生长在吴越纷争的动乱年代。西施是浣纱女子,其父以卖柴为业,母则浣纱度日。西施色冠古今,有“沉鱼”之称;她为国捐躯,功成不还。李白有《咏苎萝山》诗云: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艳。……  相似文献   

15.
粱辰鱼的代表作<浣纱记>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写政治的离合悲欢,塑造了西施巾帽英雄的形象,赋予西施范蠡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结局.虽然说梁辰鱼赋予了西施一个光辉美丽的形象,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以西施的妥协和牺牲来成全的,西施是范蠡为了自已的功成名就而进献给吴王的政治工具.这部戏曲仍然是在男权视角之下创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吴方言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区别于他处的方言,俗话说:“阿拉”“阿拉”上海人,“的儿”“的儿”杭州人,“个图”“某图”诸暨人。可见“个图”“某图”在诸暨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意思是“这里”“那里”。但是诸暨人大都不知道这两词从何而来,怎样写法?外地人对这两字也有所耳闻,但总认为是诸暨的“土产”,不能登大雅之堂,便动辄以此取笑诸暨人。其实,这两词大有其来历,语言工作者有研究的必要。在此,笔者对此两个词的来源略说一二,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7.
自拙作《西施考》一文在《浙江学刊》发表以来,一些同志就西施故里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不掩鄙陋,试为续论,以正之于学界同仁。西施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美女,其芳迹所至,后人常建有纪念性建筑,其人其事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采。然治史者,自应辨伪  相似文献   

18.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杨维桢的籍贯,明清以来,说法不一。通过对诸暨的归属沿革、杨氏的世系和杨维桢出生地的故迹的考察,说明杨维桢的籍贯为诸暨是最确切的。杨维桢还有数十个奇奇怪怪的别号,反映了其在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剧变时期的处境、志趣及思想观念的变异、矛盾。  相似文献   

20.
庄子·我     
自从我模仿西施捧心以来,遭到邻人的嘲讽。甚至于人们一见到我便将门窗紧闭,躲得远远的。我不服,我气愤,于是终日将自己锁在家中,茶不思,饭不想。无意中我又读到了庄子的文章《东施效颦》,恼怒便从心头涌起。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何要同我这个无名小卒作对?他又为何要羞辱我抨击我呢?说什么“东施本为丑女,模仿美女西施后,就更加丑陋无比了”。我真不知上辈子和他有什么仇了,非要追到今生来还。我愈想愈气,抱着西施的画像,喃喃道:“西施啊!你说我有什么错呀?你是那么的端庄美丽,那么的亭亭玉立,那么的苗条动人。我和你在一起,就好似女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