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创作了大量汉诗,其中"白云"一词出现频率较高,且寓意深厚。"白云"在其汉诗中成为脱离尘世之心愿的象征,其中渗透着中国汉诗的文化元素。同时,"白云"意象内涵中也又折射着漱石独特的人生观,蕴含有淡泊名利的雅兴及心神宁静的逸趣。漱石汉诗中的"白云"意象与"禅"的意境也具有一定关联性,映照着向往脱离俗世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向以小说家著称,对于他所创作的大量汉文诗,学界却少有评价。然而,该作家一生写作汉文诗二、三百首之多,其中不乏精品,写作的时间跨度也大大超过他的小说创作。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对夏目漱石的汉文诗进行探示,当能昭显该作家文学活动的别一种面貌,从中亦能把握到中国文化与文学对夏目漱石能动影响的脉冲律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文章概述了夏目漱石研究史上关于"则天去私"研究的状况,提出了在夏目漱石文学里占有重要地位而被研究史所轻视的汉学问题,认为理解"则天去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明暗>和那个时期的汉诗的对照比较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前提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推算出了<明暗>各章执笔的时间表,并对<明暗>的重要章回和与其对应的汉诗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和分析,表明<明暗>时期的汉诗群与<明暗>及"则天去私"有必然的联系.这些汉诗是研究夏目漱石、特别是考察晚年的夏目漱石时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夏目漱石是站在近代文学顶峰的巨匠,他创作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在对近代日本文学作家的研究探讨中,关于漱石的研究书目之多,可以说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媲美。作为近代日本最初的职业小说家,漱石虽然步入文坛较晚,但对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促进了日本小说艺术的成长,并且寄予了小说理性的基础。《心》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关系,也反映出西洋文学对近代日本与东洋创作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深受日本夏目漱石"余裕"论影响,论者多认为周氏闲适文学观即明证;其实,周氏"自己表现"散文观和舒徐行文艺术更得"余裕"论神髓,他对"余裕"论的偏执理解,则消极影响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7.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诗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汉诗,翻译策略颇具创意。他的汉诗英译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而且,雷克思罗斯十分推崇汉诗与汉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极富中国韵味的"汉风诗"。他的英译汉诗,尤其是创作的"汉风诗",奠定了他在美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美国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汉文学史上汉诗人的代表,其一生所创作的近二百首汉诗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其大.从自幼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巨大影响,到面对西方文化舶来的时代现实,无论是儒家的“经世济民”,还是佛禅的隐遁出世,在其毕生的汉诗写作中,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芥川一生共作过34首汉诗,然而集中在大正4年所作的汉诗就有8首。芥川在自己创作汉诗之前对他所藏的汉诗集中的汉诗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并且对部分诗集上的汉诗做了批注,文章根据芥川在他所藏的汉诗集上做的批注,并分析了大正4年的8首汉诗的创作特色及渊源。并且探索分析了大正4年的汉诗在芥川初期①文学的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夏目漱石自小深受汉文学的熏陶,有雄厚的汉学基础,虽然他大学里学的是英语,又有过留学英国的经历,但都没有动摇过他的根基。他把《左传》等的表现手法用到自己的小说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学,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文学的潮流如大河泥沙般倾泻在当今的日本时,他的文学既没有被冲走,也没有被淹没。“中国古典文学是把他引上文学之路的最初最根本磁场”。  相似文献   

11.
黎跃进  王阳 《东方论坛》2012,(4):80-84,115
夏目漱石在成名作《我是猫》中,通过引用、化用、临摹、整合等方式,运用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材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夏目漱石很高的汉学造诣。将《我是猫》中中国古典文学元素的运用,还原到明治时代,联系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观念,可以看到夏目漱石创作的独特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置有如唐诗之于中国,这种简洁隽永的诗歌形式以其特有的“意韵”和“禅风”独树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不仅充分发扬了俳句的优势,更以其探索性的创作把俳句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芭蕉身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不可忽视的,前人也多有论及。从细处着手,对俳句进行文本分析,联系芭蕉创作的历程、背景和精神世界,即可一窥芭蕉身上的中国文化基因,并发现芭蕉俳句对中国文化承接与变异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3.
漱石文学中的女性与日本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 ,他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漱石对女性在主观上虽然存在厌恶与恐惧的心理 ,但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美 ,女性的哀 ,女性的苦 ,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女性群体。而这些女性蕴蓄着已内核于漱石思想中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表达了作家对“爱的真实”的追求 ;二是漱石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樱花飘香”技巧 ;三是漱石文学中的女性明显地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哀、闲、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夏目漱石的《正成论》、《观菊花偶记》、《中学改良策》、《关于文坛平等主义代表者惠特曼的诗》等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主要论文中,已经显示了漱石基本精神结构的主要特征:在汉文学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占据其主要精神领域的同时,汉文学中的"文"所赋予历来知识分子的对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和批判眼光也成为漱石日后保持部分独立精神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5.
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荚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相似文献   

16.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前期小说外向的文明批判之余,转向内心的一次心灵书写。对《梦十夜》的解读多有分歧,但首先可以确定的有两点:一,《梦十夜》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等待”主题;二,《梦十夜》中渗透着浓烈的死亡意识,出现诸多死亡事件和死亡场景。这两个核心主题,是早期漱石带有公共性的文明忧患意识,与其个人内在的来自生的不安与死之梦魇的幽暗意识的混合表达,二者相互交融,构成夏目漱石文学独特的幽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与谢芜村是近世俳句史上的著名诗人。在创作俳句之余,与谢芜村也进行着绘画的创作,被认为是日本文人画(南画)的集大成者。在创作俳句和绘画的同时,与谢芜村也渐渐地达到了俳画如一的境界。俳句和绘画原本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俳句的用词、构图、构思等角度分析,探讨了与谢芜村将俳句和绘画之间的巧妙与运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结合芭蕉生平,解析其俳句的原典,深川隐居前的芭蕉自然观经历了自然是制造诙谐的要素、自然是句的诙谐点两个阶段。隐居生活使他意识到了自然的伟大。隐居后的游历使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阶段。芭蕉的自然观被隐居和游历分为了"自然是造句的要素"、"自然是情感的代言"和"融入自然"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