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忠雄 《中州学刊》2003,(2):139-142
墨子赋予了“利”以“天下之利”和“自我之利”两种维度 ,然后从互利原则出发论述了“自我之利”实现的道德合理性及可能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义 ,利也”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管理思想,与儒家、法家有明显的不同,他所反映的是小生产提高自己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和要求。 (一)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兼相爱 交相利 墨家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相兼”和“相别”。“相别”又称“交别”或“相非”、“相恶”、是天下大乱、人民贫困的根源。“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墨子·兼爱下》,以下只注篇名)。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须“兼以易别”,用“兼爱”来代替“交别”(《兼爱下》)。所谓“别”,是指把人们区分为贵贱等级的差别,实际上是指阶级  相似文献   

3.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墨子、兼爱下”),这是墨子表示他“以理服人”的辩论态度。这种精神贯彻整个“墨辩”,规定了墨家对于逻辑的看法;也影响了战国辩说的作风,尤其是荀子。墨子主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以为这样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能这样做、称为“兼君”,士能这样做、称为“兼士”。反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则称之为“别君”“别士”。一句话说,墨子是以“兼”与“别”对立;誉“兼”而非“别”。且引他两段话:  相似文献   

4.
墨子“非乐”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东岳论丛》2003,(3):128-130
墨子“非乐” ,学术界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有之 ,莫衷一是。其实 ,墨子“非乐”是既定的历史事实 ,对其“非乐”思想作一般意义上的肯定或否定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更深的层面看 ,墨子“非乐”思想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政治上互相攻伐、战争频仍 ;经济上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生活上穷奢极欲、侈靡过度等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晶 ,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日益高涨的民本主义思潮相联系的 ,墨子“非乐”思想是当时民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与墨家学派相对立的儒家、法家、道家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非乐”理论的出现 ,只不过是各家的“非乐”理论都没有墨子如此“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罢了。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学说中,墨子学说是与儒家学说并立而行的两大时代显学.我们今天仍不断地从墨子的思想中发现东方古老的和平智慧.墨子的和平思想与他的人性理论密切相关.墨子用人性恶解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的必然性,而将人性善看作是和平的伦理学基础.人的善良本性唤起人的良知良能,使得人们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遵行和平共处、友爱共利的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一种尊重和互利的关系,实现永久和平.可见,墨子是从“所染”、“兼爱”、“非攻”、“天志”等篇所阐述的道德哲学角度,演绎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国际交往伦理规范,与康德所奠定的国与国之间实现永久和平的法治规范相映生辉,同为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理想的普遍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用“义利对立”、“重义轻利”来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并不十分妥贴 ,将它的发明权归于孔子更不符合史实。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提出阶段 ,以孔子为代表 ,认为义利并不排斥 ,赞成“义然后取”,实际上是“重义而不轻利”;发展阶段 ,以董仲舒为代表 ,虽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 ,但反对“仁人”、“谋利计功”,是“重义而轻利”;扭曲阶段 ,以朱熹为代表 ,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也 ;利者 ,人情之所欲也”,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复归阶段 ,以颜元为代表 ,认为“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也”,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6,(10):22-26
墨子仁学,以“兼爱”为标帜,历来被儒学所攻讦。但墨子仍然从孔子的仁学中继承了若干要素,如从政治理想出发,重视践行和以“爱人”为基础。本文更着重探讨墨子对孔子仁学的改革,提出“反对仁的血缘性”、“在仁的理想中引入利”、“把仁之本归之天意”是墨子仁学的重要特色,并且对墨子仁学的形成和评价作了历史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贺更粹 《理论界》2009,(4):162-163
墨子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非乐”,其关注的不是乐本身,而是乐的实际社会功效。墨子之“非乐”,主要否定的是不合其政治目的、经济功利和道德追求的礼乐,是完全从政治、经济功利主义的角度对“乐”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作用和价值的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9.
分配不仅仅是物权占有关系的调节手段,它还是人的生活状态的反映。墨子认为,分配天然具有功利旨趣,从社会发展与人的生活意义视角,弘扬分配的社会功利意义,有利于实践民之"善生"。墨子分配价值取向的社会功利色彩,使分配成为义利天下的道义性担当。以此为进路,对理解经济生活的本质、实践当代社会的分配正义有借镜之功。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根本宗旨是谋“百姓之利”,除“天下之害”。利害在于治乱;治乱在人,故须“非命”。治乱的根本乃在于“仁义”与否:祸乱的根源是人们“不仁”而“不相爱”,故呼吁“兼爱”;祸乱的表现是人们“不义”而“交相贼”,故主持正义、诉诸“交利”。当务之急乃是“非攻”,因为当时最大的祸乱就是诸侯兼并战争。防止攻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足够的国力,故须研究治国强国方略;二是充分的守备,故须研究战略战术、军事装备,进而研究科学技术。上述“仁义”价值须有一个形而上的超越者作为终极根据,故须“明鬼”而尊崇“天”之“天志”。“天”的世俗代理人即“墨教”宗教团体;墨教并非为某个特定国家谋利,故须独立于任何国家权力系统之外。然而墨子关于权能格局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矛盾:他所维护的和平秩序,乃是承认王权衰落之后的“国际”格局,即是多极权能格局,这与神圣代理人的独立性互为条件,此乃墨学在皇权专制时代衰绝而在近代复兴的根本原因;但其“尚同”思想却恰恰与上述多极思维相冲突,这是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皇权专制的历史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 ,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 ,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 ,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墨子·非乐上》载 :子墨子言曰 :“仁之事者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 ,利人乎即为 ,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非为其目之所美 ,耳之所乐 ,口之所甘 ,身体之所安 ,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 ,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相似文献   

12.
儒家坚持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艺价值观,道家以其“无为”思想否定礼乐文明,墨家和法家从极端功利主义立场否定文艺。四家的文艺价值观与其人性论、历史观、价值观有关。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自觉的能力,肯定人的各种需要,其文艺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道家追求超越功利、社会、文明乃至生死的精神自由,最得文艺的真谛;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肯定物质需要,否定精神需要,强调“天志”、“鬼神”,其文艺价值观是非人文主义的;法家以国家、国君为中心,否定个人的价值和需要,其文艺价值观是反人文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15.
墨家利之于民、益之于国的“兼爱”思想之所以值得推崇,我的看法是: 一、墨家解决社会矛盾方法的积极性。墨家思想的创世人墨子,处于春秋末期,出身于下层手工匠。他先“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木”,但不久,他发现儒家思想完全适于上层王公贵族特权者之利益,对奴隶们极为不利。他认为,所谓“仁”是“爱亲、亲旧、尊贵”,“礼乐”之所有上下尊卑之分,“仁爱之爱分远近亲疏之别,这完全是一种偏爱。由此他提倡“兼爱”,即爱应不分上下、尊卑、贵贱和远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希望天下之人人应处在平等、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之中,因为人人互爱,必然互相得到温暖,所以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  相似文献   

16.
孟子“推恩”说,上承孔子“忠恕”说,下开理学家“万物一体之仁”说,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明。“推恩”乃儒家“仁爱”之术,是指人藉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人之血亲情感普遍地诉诸他人。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以及基督教“博爱”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墨家的“兼爱”,计较在交相利,基督教的“博爱”考量在契约回报;提倡契约上的平等回报,其实也就是在提倡利益计较,则较之墨家“兼爱”及基督教“博爱”,儒家“仁爱”显然具有非“功利”性、非“契约”性之特色。就精神文明形而上而物质文明形而下来说,儒家“仁爱”因倡导无“功利”计较的泛爱众,在精神境界上要比重“功利”考量的“兼爱”及“博爱”更贴近人的基本关切。  相似文献   

17.
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墨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本文认为 ,墨家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力”、“赖力”、“强力”的能力本位观墨子之前 ,老子和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就已经意识到人作为道德自我的存在。而墨子以救世的情怀与理想 ,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生存实际出发 ,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提出了“主力”的思想。墨子云 :“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鸟贞节虫异也。赖其力则生 ,不赖其力则不生” (《墨子·非乐上》) ,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明确的区别在于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自然 (“固已具矣”) ;而人之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  相似文献   

18.
<正> 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为解决这个悬案,自1987年以来,我曾先后写过五篇论文,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讨,所得的结论是:“墨子的里籍应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此说,曾通函请教张岱年、任继愈、杨向奎等前辈,对此,他们深表赞同。不过,近年来又有人重提某些被前人早已否定的说法,把学术界绝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墨子为鲁国人”的说法也予否定了。我所考定的“墨子的里籍应在今之滕州”,是基于“墨子为鲁国人说”之上的。如“墨子为鲁国人说”被否定,我所得的结论,也将失去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9.
墨子的天人观是顺天有为的天人合一论 ,天志的核心是要求人们“兼相爱 ,交相利” ,在天志的基础上提出明鬼 ,鬼神帮助天施行赏罚 ,同时否定命定论 ,力主非命和尚力。墨子天人观的实质是假天行道。墨子思想前后并无矛盾 ,在今天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冬 《兰州学刊》2009,(1):89-91
儒家学说以家庭伦理本位出发,建立起其独特的“忠孝”统一观;韩非从法家立场出发,致力于打破儒家学说,建立法家思想系统。文章主要探讨韩非如何从两大方面破儒之“忠孝”观而维护“君”与“法”的绝对性。文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韩非从“利”的现实角度来揭破儒家父子、君臣之延续性;第二部分则分三点探讨韩非对儒家“忠孝”观之乱“法”性质的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