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明暗、新旧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优秀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他的遗产本应对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可是政治势力对鲁迅的争夺致使继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屡遭厄运,最后不得不全部败下阵来。于是,鲁迅就成了政治家可以任意涂抹的雕像,使鲁迅一步步变成了政治的守护神,鲁迅被意识形态工具化了。  相似文献   

3.
阎真兼有鲁迅研究者和作家双重身份,其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再次演绎了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悲剧,从池大为的精神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夏瑜、吕纬甫、魏连殳等精神基因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鲁迅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让鲁迅小说创作表现人物精神时选择了借酒解闷的方式 ,以此超越生命的痛苦 ,升华灵魂。即饮酒是苦闷的象征、醉酒乐天真、祭酒求尊重。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鲁迅 ,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相似文献   

5.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普列汉诺夫等苏俄文论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成为国内知识分子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的重要资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首先开始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理论进行系统译介和研究工作的人便是鲁迅.作者从鲁迅与普列汉诺夫的学术缘分,普氏“唯物史观”对鲁迅“进化论”思想的重建、鲁迅的“硬译”原则等三方面分析鲁迅对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的接受这一问题;以阐释文化立场在译介对象的选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创作,大多收集在《呐喊》、《彷徨》集子里。鲁迅直接或间接地创作知识分子形象的文章颇多,尤其是正面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什么知识分子问题会引起鲁迅的深切关注,从而创作出寓意隽永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呢?本文试图从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鲁迅为何那样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二、小说所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面貌;三、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具体探索;四、鲁迅小说人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鲁迅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是他在文化战线上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典型的深刻剖析,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势力,努力地探索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积极地寻找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表现出英勇顽强的主动精神,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阵营分化后,坚守思想启蒙的鲁迅从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者与俄国知识分子的巨大差距。于是,鲁迅观察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点开始由批判复古保守的旧文人渐趋转向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新知识分子的表现。与"特殊知识阶级"长达一年的鏖战,引发了鲁迅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本质与价值取向的持续关注。挣脱体制,自我放逐,做一个"真的知识阶级",是鲁迅来到上海对自己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立人说的基础上,对《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既有着对传统的难以剥离,又有着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依据的不明,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题材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鲁迅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体现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赋义"的精神本能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一种"寻路人"的原型恒久存在并随着民族、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置换变形的.本文以鲁迅前期四篇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图寻绎鲁迅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努力为民族和自我重建精神意义系统的曲折历程,并试图借此揭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衍变.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们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精神的失败者。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理解达到了本体的高度,并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15.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6.
彭家煌作为“五四”新文化浪潮激荡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都深受鲁迅的影响,成为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不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呈现出与鲁迅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具有解剖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因而他对知识分子的解剖也是极为深刻的。他的笔下所塑造的一批灰色、黑色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展现了他们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毒害着人们的灵魂,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里的陈士成,就是鲁迅笔下深受封建科举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毒害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型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浸透了封建病毒的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满口“之乎…  相似文献   

18.
《万象》是上海沦陷时期在市民、知识分子中最具影响的杂志。鲁迅在《万象》杂志上有或隐或显的影响,前期《万象》继承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古今杂糅的构思中,以海派趣味讽刺现实,杂文创作上与鲁迅开辟的杂文传统相通,“曲张力”艺术巧妙有力地抨击日伪统治。后期《万象》延续了鲁迅“改造国民性”传统,警惕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下民族自大主义的兴起。同时,发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回溯沉默坚韧的民族脊梁品格。由鲁迅在《万象》上的接受继承情况,我们可以探知当时沦陷语境中的市民大众文化旨趣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林语堂都曾将知识分子作为其小说着力表现的对象,由于他们本身亦属于这一阶层,二人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不同的方面折射其文化立场.本文试选取鲁迅、林语堂涉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作品,探究两人文化背景、文化立场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