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创新性和高增值性等特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其面临的金融抑制问题依然严重,在经济增长、政府补贴、从业人数和金融支持四个指标中,金融支持的贡献是最小的。因此,需要增强政府对其支持力度、调整融资体制、提高金融机构创新力度、构建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并充分借鉴日韩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的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东北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以进一步促进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可持续经济的高级形态,在现代城市兴起和繁荣,与城市发展阶段内在统一、相互耦合,对城市要素构成具有选择性.创意经济从多个维度作用于城市转型,通过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加速城市产业结构演进,提升城市创新驱动力,重组城市空间功能等得以实现.创意经济促进城市转型,需要从推动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发展创意经济聚集区,繁荣城市创意活动,培育创意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等方面入手,加快城市产业创新转型,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既有助于推动吉林省新型产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实现吉林省文化旅游强省目标.参照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吉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显示,近12年两产业的的融合发展处于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阶段,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发展——以浙江宋城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融合机理的基础上,本文以浙江宋城集团为例,探讨其充分利用、挖掘杭州的南宋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都市休闲文化资源,推动杭州创意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据此提出完善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和“创意”,通过对相关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创造出新增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指导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规划,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而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共同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人类生产、生活形态的综合概念。由于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价值链与很多其他产业进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展示出了作为一种元素融入经济活动中并为经济活动带来新价值的特殊能力。就一个城市而言,能否具备自我更新能力,能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有关。对于天津自身而言,京津冀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天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点与增长点,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天津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型和消费型城市转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战略意义上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而从城市的发展实际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城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资源开发、文化演绎;旗舰项目,综合运作,是三条重要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特性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战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南京都市圈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提出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互补发展、集聚融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扬州形成文化生活宜养区;马鞍山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芜湖作为现代文化娱乐区;镇江则定位于文化旅游区;淮安、巢湖、滁州则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剖析,进而提出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版图,即以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提出战略构想和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旅产业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深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内涵机制,分析文旅产业融合动力因素,包括内在驱动因素:文化要素、消费需求、经济利益,外在推动因素:技术进步、行政管制等。长株潭地区结合自身特点,采用文化产业旅游外显、旅游产业文化内化的融合模式,提出“资源-产品-产业”的融合主线,提出红色沃土、乡村特色、工业体验、文化创意等文旅融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韩晓时 《理论界》2007,(11):135-136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之所以目前有不少人使用,就在于它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中国语境里有弥补文化产业概念不足的意义。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存在和流行的重要原因。而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开发利用民俗,或对传统民俗进行现代化的包装无疑是最经济、最实用的途径。鉴于此,本文对辽宁发展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莹莹 《南方论刊》2012,(11):18-20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使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创意获得新的活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广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以期厘清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文化一脉相传。由于特殊区位的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对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有特别的影响,进而产生经济和产业的互补。文章分析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探讨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提出打造共同化礼俗互动模式、深入分析闽台民间文化内涵、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建议,对推动两岸合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提炼和总结了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树立文化兴国战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尊重客观规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梯度开发和重点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端化、高辐射、高集聚的特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消费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服务包的内容,使顾客感知到超过原先预期的服务价值,而且可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所发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功能,从而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基于全球110个城市数据和结构方程的实证结果也显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显著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本文还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文章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入手,简要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地位与积极意义,重点提出了明确发展规划、打造样板创意城市、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对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跨界融合作为当前文化产业领域最主要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对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融合的形态突出表现为跨门类融合、跨要素融合、跨行业融合、跨地域融合和跨文化融合等。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寻找业态融合的动力,提升业态融合的品质,把握业态融合的本质;要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路径创新为主要支点,为文化产业的业态跨界融合寻求创新保障。  相似文献   

18.
数字创意产业是新兴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数字创意在文化消费中的参与越来越频繁,数字文化消费投入越来越多。数字技术为文化消费带来多重机遇,但也使文化消费呈现出碎片式、虚拟式、社交式、延伸式、沉浸式等特征。数字创意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提升文化消费价值提供了重要路径,具体呈现为"数字+创意""集聚化+分众化""UGC+PGC"和"传统+现代"等的多重叠加。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无边界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已成国内外各界共识。唐山是全国唯一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科学发展首先要引领时代潮流,要坚决抓住这次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促进唐山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创意产业评价指数视角来看,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资本、文化、环境和人才等方面存在深层困境.促进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加强对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创立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构筑创意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发展,改进创意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