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前人《风》《骚》并称,把屈原的作品看得同《诗经》一样重要;其实,用“踵事增华”的观点看,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已大大超过了《诗经》。发展了“比兴”手法,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东汉王逸就已认识到了这点,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见解,对引导后人研究屈原对“比兴”的发展,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2.
屈赋中的楚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自汉以降,人多宗此说,这是因为屈原确实是借香草美人来谈政治,所以前人读屈赋就只重屈原为何比兴,而不重此兴材料本身。如果撇开他借美人香草所发的政治牢骚,就易看出这些假神怪传说、讲男女恋情的文学描写其实是当时楚婚俗在屈赋中的反映,可以把它看成楚婚俗的资料。本文对之略加钩沉,以见楚风俗一斑。  相似文献   

3.
王逸是东汉中叶文学思想家,其著《楚辞章句》为其文学批评理论之核心。对王氏楚骚情结,昔人多从文学传承观之,如张溥历述西汉贾谊、刘安、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仿骚之制及“东京班固、贾逵各作《离骚章句》”,“至王逸复作十六篇章句,又续为《九思》”而集成(《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王叔师集题辞》)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则发挥《九思序》“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语,言其地域特色云:“盖东汉文人,咸生北土,且当此之时,士崇儒术,纵横之学,屏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说,自汉武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奉诏作《离骚传》至今,已经历了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历代继有一些楚辞学方面的著述问世,对屈原的评价难免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褒贬不一,正如鲁迅先生说的: 《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评骘之语,遂亦纷繁,杨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 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盖一则达观于文章,一乃局蹐于诗教,故其裁决,区以别矣。 (《鲁迅全集》八卷《汉文学史纲要》)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诗歌之敌》《厦门通信》《言论自由的界限》《喝茶》以及《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与宋玉曾进行多次评论,对于两位诗人思想言行的巨大意义及其不足,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 屈原《离骚》不遵矩度,影响深远 在鲁迅一九二六年写作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屈原与宋玉是列为专篇论述的少数成就卓著的作家。尽管在评述两位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时,鲁迅曾具体指出了他们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但直到逝世前一年,还明确表示,“屈原与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屈原的作品较多,鲁迅在评论其创作活动时,除重点论及他的代表作《离骚》以外,仅简略提及他的另一长诗《天问》,认为《天问》是涛人在被楚怀王放逐过程中“彷徨山泽,见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抒愤懑”的产物,指出其由于“所图故事,今多失传,故往往难得其解”,并未对其思想与艺术作细密评析。对于屈原《离骚》,则一再热情洋溢地给予高度评价。 《离骚》问世以后,历来反响不一。“扬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鲁迅认  相似文献   

6.
一——屈原非楚之同姓,屈氏楚之大姓而已。《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引王逸说:“楚王始都,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检王逸《离骚章句》“……是时(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屈原列传》只说屈原为楚之同姓,但没有提供其它的资料,既然司马迁说屈原为楚之同姓,王逸也就敷衍出屈原为楚王族后裔,看得出他是根据《左传》推理的。《左传》记楚事始于楚武王,屈瑕是楚武王的开疆大臣,但《左传》没有记述屈瑕系楚武王之子。显然,王逸所谓屈姓始于屈瑕,只限于楚国及屈原系屈瑕之后的推论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班固在其《离骚序》中对屈原及 《离骚》进行了全盘否定,其理由有三:一是认为 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二是认为屈原不该直谏,三 是认为多虚无之语,不合经义。班固的论断源 自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 影响,二是封建功利主义的美学标准的影响,三 是史学家实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离骚》作品的完整性。千百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种不同的结论。一、《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初次疏远时所作,地点当在郢都。主此说者以班固、王逸、朱熹为代表。二、《离骚》是  相似文献   

9.
楚辞《招魂》的作者是谁?所招之魂又是谁?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至今仍然是一个疑案。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字里行间,分明确认《招魂》是屈原的作品。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毅然决然的语气,表明王逸对宋玉作《招魂》深信不疑。王递当然知道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的,然而未敢苟同。王逸与宋玉同乡共土,知之抢而悼之深。至于王逸不去批驳司马迁,则可能是因为他心仪昔贤的高风。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孔子与老子大致同时,…  相似文献   

10.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11.
屈原忠君爱国的说法,大约起于南宋的朱子(熹).六朝人的观点,则可以王孝伯的“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名士”数语为代表,这又是另一种解释.汉人评论屈原,可分为两派:扬雄、班固是一派,他们的考语,就是听谓“露才扬己”:淮南王刘安则推重屈原为廉士.这两派都没有包含忠君爱国的思想成分,而淮南王的说法最为可靠。《楚辞·渔父》篇中曾有过“众醉独醒”的清浊之论,这同淮南王的说法正相吻合,而在《卜居》篇里不也写过“谁知吾之廉贞”这样的话么?从这些材料来看,可知两汉的学者尚未用个人的理想和观点曲解屈原.如梁竦《悼骚赋》:  相似文献   

12.
一、《离骚》的写作年代关于屈原在楚怀王之世的被放年代,及为何事而被放,我在《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一文里已经说过了,现在一概从略。我只谈谈《离骚》的写作年代,并由《离骚》的内证,以补证我在该文中所作的结论。很遗憾,从《离骚》的文字表面来看,绝找不到这种痕迹,因为屈原没有说:我作这篇文章,是反对黄棘(河南新野)之会呀,等等。然  相似文献   

13.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14.
屈原只留传文学作品。屈原文学作品的哲学含义,举其要义,在于三篇:在于《离骚》的以自为本:《远游》的精气学说;《天问》的不答之答。 《离骚》的以自为本,就是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屈原奋斗一生以实现自我,最后以自沉超越自我,亦所以实现自我,乃自我实现之最后完成。《离骚》开头自叙身世名字,是肯定自我,接着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认识自我。以下描写的一切活动,皆实现自我。若一以贯之,即以自为本。它是楚人精神、老子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文学表现,即诗的表现。在心灵的最高层次,真正的哲学,真正的诗是相通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骚》是有韵的《庄子》,《庄子》是无韵的《离骚》。维也纳学派说,形上学是概念的诗;我们说,诗是形象的哲学。《离骚》正是形象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孔丘(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也是最早实行分科教学的人①。但是,有关孔丘“删诗”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最早提出孔丘“删诗”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自司马迁孔丘“删诗”之说一出,赞成的,反对的,都大有人在。赞成孔丘“删诗”的,可以班固、王(辶免)、刘知几等人为代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孔丘“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是骚体诗的开创者 ,他“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而对他的研究评价之风自汉代畅开就绵绵不断。汉人评论依“经”立论 ,刘安、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就是以经文经义为准绳来品评屈原骚体的。至魏晋六朝 ,随着文学意识的觉醒高涨 ,在楚辞的研究及其创作实践上 ,则冲破了汉代经学的桎梏 ,代之以文学为主的探索。这一时期研究楚辞的大家有刘勰、钟嵘、裴子野、肖统、肖纲、肖驿等人 ,他们著书立说 ,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 ,为《楚辞》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开辟了新领域、推动了文学新思潮。这些文人中 ,萧氏三子…  相似文献   

17.
宣寄情志联类已身──两汉骚体赋与文人不遇心态马正学关于两汉骚体赋,古今论者已多有研究,本文试就两汉骚体赋予屈骚言志精神之承沿及其所折射的两汉文人的心态作一粗浅考察。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思序》中说: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曰:“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指出在《诗经》之后,《离骚》这种楚辞新体诗蔚然兴起,它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又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辞赋家竞相仿效的典范。屈原以其独具的才力、卓越的气韵和凌云的壮志,创造了楚辞文学的新样式。这是刘勰总结了刘安、司马迁、王逸等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作出的评论,符合屈原为楚辞文学的伟大创始人和主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20.
“卜居”“渔父”两篇都是起首一句就说“屈原既放”,同是以第三者的地位,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屈原和人相问答的作品,使人读了觉得这不象是屈原所作,疑是他人伪托。王逸《章句》“卜居叙”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已执忠直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问神明,决之蓍龟。卜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这里,王逸完全肯定“卜居”是屈原所作了。但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