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就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显著的"月份效应"和"月初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其他某些新兴股票市场所普遍具有的"一月份效应";但是实证分析显示,沪深两市均存在显著的"月初效应".在样本期内,两市从前一交易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到本交易月的第六个交易日期间的日平均收益率均在统计上显著为正,并且远远高于剩余交易日的日平均收益率,表明沪深两市在某种意义上都缺乏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和"月初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奉立城 《管理科学》2003,16(1):41-48
就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显著的"月份效应"和"月初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其他某些新兴股票市场所普遍具有的"一月份效应";但是实证分析显示,沪深两市均存在显著的"月初效应".在样本期内,两市从前一交易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到本交易月的第六个交易日期间的日平均收益率均在统计上显著为正,并且远远高于剩余交易日的日平均收益率,表明沪深两市在某种意义上都缺乏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持续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绩效表现好的证券投资基金在未来绩效表现是否也会好?也就是说:证券投资基金绩效是否持续?这个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的关注.理论界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有效市场假说预言通过研究现有信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这可以推论出证券投资基金无法持续创造好于大盘的收益率.实务界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有大量的投资者倾向于购买在过去绩效表现比较好的基金,卖出过去绩效比较差的基金.这种投资行为是否理性?如果基金绩效持续,那么这种投资行为就是理性的.本文针对中国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2001年1月1日~2004年5月31日期间的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不能认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普遍具有绩效持续效应,但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大约1/3左右的子区间表现出了绩效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4.
鲁炜  卢宝 《管理学报》2009,6(7):978-980,987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已上市的权证及其标的股票的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模型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权证的发行上市和到期对标的股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权证上市公告日之前,由于套期保值效应、价格操纵效应和信息效应等原因,认购和认沽权证的标的股票都有正的非正常收益率;在权证上市公告日当天有非常显著的负的非正常收益率;而上市公告日后,认购权证的标的股票有弱负的价格效应,认沽权证的标的股票则有正的价格效应.权证到期时,对于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5.
汇改后不同市态下汇市与股市溢出效应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照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将2005年7月22日至2008年10月28日的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个样本子区间,采用样本子区间内的兴业银行人民币综合汇率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对数收益率的日数据,通过VAR(p)-BVGJR-GARCH(1,1)-BEKK模型实证分析了2005年汇改后不同市态下中国汇市和股市间溢出效应的异化现象.结果显示,汇改后,牛市和熊市中的中国汇市与股市间溢出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牛市时期,汇市和股市的条件方差对自身负冲击都具有非对称性,两市场间不存在均值溢出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都存在非对称效应.而熊市时期,只有汇市的条件方差对自身负冲击具有非对称性,汇市股市间只存在股市对汇市单向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且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均不存在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交易所折价交易的基金品种,封闭式基金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博弈。然而关于封闭式基金市场波动性的研究较少,不能很好地刻画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极端风险对证券市场条件波动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CGARCH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深市基金指数(封闭式基金价格指数)与开放式基金、A股、B股、仿真股指期货以及债券市场的主要指数在波动上的关联性。同时分析了极端风险对条件波动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深市基金指数的波动和仿真期指、B股、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大,具有引领仿真期指、B股、债券市场波动的实力。而中证基金指数、仿真期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指数对封闭式基金市场也存在部分影响。结论为机构投资者及时调整不同资产类别投资比例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国内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审慎地对待封闭式基金市场的影响力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7.
凌爱凡  杨炎君 《管理科学》2021,24(5):110-126
基金的投资技能是否提升了基金绩效是业界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应用相对于无风险的超额收益率和对照基准的超额收益率,对 2013 年 1 月 1 日之前成立的 437 支开放式基金进行了择股和择时的绩效评估. 使用 2005-01~2017-12的日度数据,基于q-因子模型的实证发现: 1) q-因子模型对基金超额收益率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2) 相对于无风险的超额收益率方法会高估基金的绩效; 3) 我国开放式基金具有非常弱的择股能力和相对较好的短期择时能力,但不存在长期的择时能力,短期的择时能力对基金的短期绩效有一定的提升; 4) 我国基金偏好于盈利能力强或投资水平高的公司股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股票市场是否具有可预测性进行探讨,通过石油价格的变动,进而预测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SSEC)的收益率.检验结果显示,自2003年后,上证综指收益率存在显著的石油效应,这种中国所特有的石油效应之谜,既不能用有效市场假说来解释,也无法被信息反应不足假说所解释.  相似文献   

9.
以基金锦标赛理论为基础,考察基金在泡沫资产配置的模仿行为.分析了开放式基金在泡沫资产配置上的同群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实证研究基于2005年至2015年的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季度数据,构造了基金网络矩阵和持股相似性矩阵,然后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基金在泡沫资产配置上的模仿行为.结果表明,开放式基金之间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在泡沫资产配置上表现出模仿性策略.这种模仿行为给基金带来了显著的资金净流入,扩大了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但是并没有给基金投资者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证据表明开放式基金利用了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扩大其资产规模从而获得最大化利益.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股市泡沫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基金的行为进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日收益率之下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评价和检验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条件自回归expectile(CARE)模型并应用到基金业绩评价的问题研究中。首先运用非对称最小二乘法(ALS)对动态的CARE模型进行半参数估计,得到样本基金收益率序列的VaR值和ES值。其次,使用计算结果对样本基金的日收益率进行风险调整,得到基于VaR和ES修正的Sharpe比率。最后,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使用传统的Sharpe比率、基于VaR和ES的Sharpe比率对我国56只开放式基金在2005-2011年间的业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著证明了CARE模型在极端风险度量上更精确,在基金评价和检验中的应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