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相似文献   

2.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子系统与基础支撑,通过对“十四五”时期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分析,探索推动中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基本路径。研究认为,需要以创新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体系,以协同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结构体系,以数字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效能体系; 在此基础上,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创建优化制度环境; 推动数据信息交易价格机制的完善,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十四五”时期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特色产业辨识现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提出县域特色产业辨识的标准,从产业发展 水平、产业特色标准和产业比较优势三个方面构建特色产业辨识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到安徽省休宁县县域特色产业辨识 的实证研究中,首先基于区位熵分析视角对安徽省休宁县的特色产业做出初选,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复选。 从 实证分析中总结出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近年来,三峡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农业、工业、城镇化、移民迁建、就业形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割、产业空虚化、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边缘化等问题。在“十一五”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以水电业、旅游业、汽车制造业等为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全新经济区域,对于推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协调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旅游产业推进“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文章在分析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云南旅游产业“二次创业”发展中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进行了分析,对其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就云南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改善发展环境、构建促销体系、加强区域合作和培育产业集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庆阳市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色农产品产业是庆阳市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文章回顾了庆阳市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针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为了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即:注重研究,组织协调,面向国际市场;优化机制,完善政策,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挖掘区域优势,塑造特色品牌;推进原产地认证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以文化建设促产业发展;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太原建城2500年前后,社会各界对太原的改革与发展的探讨研究掀起又一个新的热潮,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许一友、温国强、宋文庆三同志编著的《太原古代经济研究》就是十分可喜的成果,对太原“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太原古代经济研究》通过对大量历史记载的分析与综合,从经济与战争、经济与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经济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7个方面,跨越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5个时期,展示了2400年的太原…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集聚,发挥了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并经过产业辐射和转移,推进了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协调发展。本文对太原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太原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重庆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全国水运主枢纽港口,具有加快发展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特色产业带;布局临港工业,发展港口经济;建设外贸口岸,发展物流产业;构建沿江城镇体系,发展旅游商贸产业,对建设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汕头市必须强化园区经济带动、产业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使产业结构具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和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撑、具有比较优势的商贸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特色,增强汕头市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选取合适的重点产业加速发展,是当前江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江西工业的发展状况为基础,依据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等五个标准,选取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九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确定出LED等产业为江西省工业的重点产业。基于此,江西必须在财税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对重点工业产业的发展予以政策扶植,以带动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领域:与海洋产业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举措,而海洋产业恰好是现代新经济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海洋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生物材料产业以及海洋经济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其他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利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引领我国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好农林高校“十一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项原则和四个“结合”,即协调发展、以人为本、质量首位、以农为本、特色兴校原则;坚持研究、改革、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坚持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坚持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坚持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均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根据我国1978-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均衡关系,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效应,并提出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甘、青、川交接区域具有多样且交错分布的经济地域类型,也使得农牧业成为该区域主要而又稳定的传统劳动地域分工,从而形成了区域内各民族不同的经济文化特征。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多重制约作用使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即将规划“十一五”的背景下,筹划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应成为国家及相关省区着重考虑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对盐城市“十三五”期间公开及授权的专利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创新活动特点。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提出了在“十四五”时期要强化科技创新、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专利运用、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入手,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金融体系存在的农村资金外流、供求失衡、不良资产比例大等问题,并分别从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民间金融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铜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兴工富区"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兴工富区"目标,要正解把握工业发展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正确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工业;要正确把握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好"兴工富区"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江苏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江苏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居民住房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产业区域性强,影响因素多。本文根据武汉市1998年以来的相关资料,运用专家调查法以及灰色理论,确定武汉市住房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线性回归理论、幂函数理论,建立多种住房需求预测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检验、对比分析,选择恰当的居民住房需求模型,对武汉市"十一五"期间居民住房需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