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刍议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就得从小学这个基础教育谈起。 解放以前,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仅傣族有自己的文字。解放以后,为了扶植、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部门为傈僳、佤、拉祜和景颇等族创制了文字,并且在不同范围中推广和使用。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没有予以重视,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出现。主要是:汉语和汉文多用于民族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富集区域,拥有理论意义上可开发利用的丰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实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乌兰夫同志自1945年11月主持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工作以后,特别是1947年5月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以来,为贯彻党的发展民族语文的政策,采取反对轻视民族语文、加强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改革民族文字、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启动并加强民族语文工作,为民族语言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乌兰夫同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具有鲜明的开拓性与创新性特点,对于民族语文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具体的承载、传承、发展所依托的社区,云南名村名镇的保护及其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之间有着强烈的关系.云南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云南的村镇文化具有了一种全国其他省区很难相比的文化多样性和乡镇文化的独特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精英乃至大师的摇篮.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农村,大力推动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将会对云南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一种"活水长流"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党和政府为贵州的苗、布依、侗等民族创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经国家民委批准试验推行,后因受“左”的干扰和破坏,被迫中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中央批准,1980年元月,国家民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从此,民族文字的试验推行工作又得到恢复。贵州的民族语文工作,是继第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之后,于1981年开始在苗、布依、侗、彝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恢复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试点推行。在推行工作中,除彝文属于古老的表意文字外,其余六种文字都…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好就好在以精练的笔触、开阔的眼光、用 2 4万字的篇幅 ,完成了对云南历史的检索与对云南灿烂文化的盘点 ,使云南境内外的文人学者或一般读者能迅速抓住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 ,捕捉到云南文化结构的特征和多彩多姿文化的亮点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综合说来 ,《云南民族文化概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 ,一幅精练传神的文化速写。《云南民族文化概说》的前两章界定了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概念内涵 ,描述了云南民族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特殊环境及外在条件 ,…  相似文献   

7.
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 ,如今在语言选择和使用方面出现了逐渐转用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趋势 ,新疆的锡伯族便是其中一例。锡伯族母语文使用功能衰退的原因与其本民族中普遍存在民族语文“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有关。而历史的经验证明 ,语言文字不存在过时与落后的问题 ,它是一种文化 ,应保留民族语言文字 ,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工作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云南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立法和建立是其中成功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成为各国、各地区信息水平的标志为发展机遇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因此,将其数字化必将促进云南地方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件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革命导师著作,大量科技书籍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种类繁多、数量浩繁的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用大量的新词术语反映这些事物、这些概念的需要,也给用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新闻工作者、科技人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制定和使用新词术语这样一个普遍而又紧迫的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林彪、"四人帮"在民族问题上推行了一条极左路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通过四条途径影响云南文化:中原王朝的强行传播,云南的主动学习,汉族移民对周围的辐射,民间往来。中原文化影响了云南各民族的伦理道德及日常生活,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云南文化发展水平,缩短了云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距;中原文化打破了云南原有民族文化的平衡,冲淡了云南文化的民族特色,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云南多民族文化并存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情况比较复杂。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语文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原则。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建国40年来,我国各民族在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为了切实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地位并使之制度  相似文献   

14.
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体现和传承载体.云南民族建筑的样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现.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云南民族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造就了云南民族建筑的多样性.随着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建筑也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巴战龙(以下简称“巴”):戴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中国有56个民族,使用约80余种语言,24种文字。您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民族语言学家之一,曾经亲自参加过为哈尼等民族创制文字的工作。首先,我想请您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当时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时代背景,或者说,当时党和政府为什么要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戴庆厦(以下简称“戴”):我是从1956年6月起参加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工作的。当时,我是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去云南从事这项工作的,在云南一共呆了四年。我主要做哈尼文的创制工作,后来参加过其他…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搞好民族教育对于云南社会发展和边疆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教育阶段: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变迁》由马丽娟教授、伍琼华副研究员撰写,201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云南民族大学资助出版,是《云南民族大学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之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和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多元民族文化的共生促进了云南的社会和谐,相互尊重,建设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格局成为云南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多年的民族工作实践,使云南各级地方政府意识到:保护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云南现代化的内源动力.云南民族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云南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归纳起来,就是要发挥国家的作用,以发展为动力,鼓励各民族的交往,树立法治权威.同时强调 "以发展为动力",通过发展来解决分配中出现的问题,以发展来解决潜在的矛盾,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家人、教师、同伴、媒体和游客这五个方面考察了云南纳西族201名儿童对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些民族文化的认知途径.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人、教师和媒体是云南纳西族儿童的主要认知途径,而同伴、游客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纳西族儿童在认知途径上有所偏重,并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民族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民族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与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方面。同时,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划以及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