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政治伦理是政治和谐之应当。对政治伦理的考察可以从政治伦理价值、政治伦理原则和政治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入手。“三个代表”思想具有政治伦理的特性 ,“三个代表”的价值目标是政治伦理价值在阶级社会里最充分的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中有关执政的原则要求充分体现政治伦理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婚姻伦理之“源”“原”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红梅 《兰州学刊》2010,(3):123-126
中国婚姻伦理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起源于原始血亲婚配禁忌,历经了群婚伦理、对偶婚伦理的演变,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制婚姻伦理便基本形成。但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后形成了迥别于西方的传统婚姻伦理。这种差异主要是中西方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条件之“原”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于霞 《学术论坛》2007,30(6):70-74
“政治与行政二分”虽是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但长期以来对这一基本命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从“价值中立”出发,在政治伦理的视野内分析了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行政与伦理的关系,指出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从公共道德和个人美德两个方面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需要对政治妥协作出澄明的伦理辩护,为政治生活解答妥协的伦理必要性、妥协的伦理共识、妥协的现实伦理取向以及妥协的伦理价值趋向等问题.解决这些道德难题必须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存需要,立足于人的生存论条件差别的差异性,去寻找当下政治生活中妥协的现实可行策略,并在人的生存方式的共演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实现政治妥协的实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仁"的伦理与政治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提倡“仁”是具有复兴周政治的非常鲜明的政治理想背景的。“仁”主要是衡量人对于他人所负责任的一个伦理——政治的德行评价标准。“仁”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发自人的内心,由亲亲(孝)的天性出发,经过同情心推及其他的人。它与基督教文化和大乘佛教文化提倡的(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无等差的“博爱”区别在于一、它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二、它具有伦理和政治的等差。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政治伦理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价值取向。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忠孝一体”、“宗法礼制”等“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伦理规范,从而通过树立“君父权威”实践并强化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最终导致公权私化、家国一体。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活离不开政治判断,政治判断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从内涵上讲可以是一种政治认识的跃迁,也可作为政治思维的形式,同时还是政治现象的价值评价,更是一种政治行动的能力,不能对政治判断进行单一理解。从类型上讲,政治判断可以区分为政治事实判断、政治价值判断、政治指令判断三种,不过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甚至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任何政治判断都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都有特定的价值立场和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政治伦理的立场对于正确的政治判断最为根本,因为政治与伦理从来都不是分离的。新时代政治判断的伦理立场就是责任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忠诚的立场与历史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构了以“公”为核心价值的理想类型的政治伦理模式。由“天之公”到“人之公”,“公”价值系统在中国传统君主政治中得以确立核心地位,并在具体的政治统治中形成以“公心”为执政的伦理动机,“公道”为执政行为的伦理准则,“公制”为政治统治的制度伦理。这个“公”本位的政治伦理模式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建设颇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保佑 《中州学刊》2006,(2):139-142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伦理、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相比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12.
郑娟 《理论界》2011,(2):88-90
本文认为政治伦理学的形成具有充分的现实合理性和紧迫性,并分析了政治伦理概念界定的三种取向,指出政治伦理研究主要包括对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伦理主体的伦理审视,政治伦理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就是说,中国哲学不是把外在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主张知行合一,不注重提高知识的水平;把求真与求善混合起来,使求真成为趋善的手段。其结果,不注重探索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际关系、道德伦理,进而实现某种政治理想。中国哲学的伦理化特征,制约和规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使人们只注重趋“善”,不注重求“真”;只注重思考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不注重超验性思辨。这就形成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致力于对事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国内"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政治伦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界争议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归为概念、研究内容、功能与核心、政治与伦理的关系、结构及发展模式等.在整体研究水平,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乐论的伦理政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道德之盛衰,因而察乐可以知政。儒家认为礼和乐都具有治国经邦之功能,但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儒家重视乐的伦理价值和政治教化功能,认为乐“通伦理”,可以培育人崇高的道德精神。儒家乐论蕴涵的文化特性对当代民族精神家园之构建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只有正义的政治制度 ,才是符合伦理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伦理主要体现为正义这一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 ,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只有符合伦理的政治制度才能推动一国的政治发展。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 ,只有把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相结合 ,才能实现政治制度伦理。  相似文献   

17.
"全球伦理"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全球伦理问题面对一系列两难 :全球化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应然”与“实然”的两难、鼓吹和实践的两难……我们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全球伦理 ,但从现实的普遍性上说 ,全球伦理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乌托邦。全球伦理的鼓吹和实践必然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8.
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移借了“内圣外王”的理念,把它作为伦理政治的中心信念进行了最内在、最系统、最深入的阐释,在孔、孟、荀、董四个原创的思想家那里,内圣外王代表了伦理政治理论中伦理和政治两个指向的最佳状态;它所讲的其实是伦理政治从源起到普遍推展的递进过程。内圣外王强调政伦双修,其实是为了解决伦理政治的政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治活动与日常活动相比有着很大不同,政治活动的特殊性需要特定的伦理思考."脏手",即按日常道德标准看来是不正当的政治行为,可能被视为政治伦理的特殊组成部分."脏手"可以看作是僭越最严肃的道德的政治理由,也可视为伦理的内部分裂.通过伦理原则的贯通,可以调和政治与普通伦理的鲜明冲突.我们不能过于迁就道德悬置产生的不正当政治行为,因为它关系到道德品格,并且在过于松弛的道德规范下产生的政策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政治家如果经常忽略道德要求,道德要求的拥护者就有可能无视政治要求.与"脏手"有关的问题还有"多手"、"无手"、"空手"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两个显著特色:政治特质的政治伦理化和政治运作的"外儒内法"。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晋法家则是法家思想的系统化体现,也可以说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晋法家以理性主义为基本逻辑,以功利主义的效果论为目标,建构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权力分配与制衡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价值评判标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种国家理性的理念。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看,晋法家的这些思想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政治领域的理性化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