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2.
《藻海无边》续写了《简·爱》中被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文本视域,对《藻海无边》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释,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土地的命运具有"复杂的关系",透视男性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父权体制下女性与自然同被宰制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和马尔克斯·哈代,通过其代表作品《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的描写,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对待自我、男性、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小说中翠翠和苔丝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两位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尽管茅盾一再把《野蔷薇》的主题往革命的方向指引,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追求与命运的表现,对旧社会、旧礼教的批判,却使《野蔷薇》在主题上与五四时期关注女性解放的小说一脉相承。对个性解放思想在改变女性命运方面的能力与成效的质疑,对男权思想和社会旧势力的批判以及对革命的揶揄和讽刺,既显示了《野蔷薇》对革命文学潮流的背离,也展现了茅盾这些小说在探索与反思女性解放问题方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安忆的“三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中,可以考察出“性别意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小说创作的性别特征:1、性别游戏间倒错的女性位置;2、传统性爱中反叛的女性之躯;3、游离于政治与伦理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文学视角来看,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表现出极力主张、推崇任何一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倾向。而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奔跑的火光》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性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但小说无意间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女性的生存处境和悲剧命运,使我们真实生动地看到了父权制在农村坚不可摧的统治地位,同时,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方方对女性解放道路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小说一以贯之地强调女性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她以细腻的笔法、悲悯的情怀娓娓叙说着一个个女性的令人感慨的命运与灵魂,她的小说创作彰显了一种特有的女性经验与女性书写。她创作的《妹头》和《富萍》再次向我们呈现她的上海,一个处处浸透了张爱玲又处处浮凸着王安忆的上海。  相似文献   

8.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被认为是西方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书写了自己在非洲17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抒写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确立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集中体现了这位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显示了其富有远见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奥地利女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的小说集《同声》,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命运的分析,揭示小说在女权意识下所表现出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通过对女主人公筱燕秋命运遭际、心路历程的抒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悲剧,更揭示了人性欲望、命运轮回对人的异化及其造成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因发表了写实主义小说《烦恼人生》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的名字由此便常常与“世俗”联系在一起,人们也渐渐习惯于她作品中的种种困窘而丰满、琐屑而真实的市井众生相。但是,“新写实”只是其小说的一个侧面,作为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观照女性的生存本相,对妇女命运的关切,是其小说永远难以抹去的印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对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可以作一次从不同视角出发的多维解读。即(一)从女主人公“六六”个人生命隐私之揭秘的角度,解读小说被命名为《饥饿的女儿》的用意及其对人的生存权利的申诉与张扬。(二)从女性命运遭际之不幸的角度,解读小说通过“六六”一家五个女性生存境遇的讲述,对女性自求解放的思想启蒙与激励作用。(三)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劫难,解读作品内涵隐在的伤痛与对中国社会改革的祈求与热望。  相似文献   

14.
研究妇女问题既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基础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涉及女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评述和研讨,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乐园》,其女性命运的描写具有独到之处。乐园存在的原因、存在的可能性及最终消失的成因,都离不开对女性角色的解读。在一个由男性价值观支配的世界中,这样独立的女儿国必遭多重限制,且可能在男性的侵入下解体。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中莉娜·格罗夫这一女性形象看似单纯普通实则神秘复杂。许多学者都曾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作为女性的特征。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和对文本的细读,从其作为人而非女性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人物,通过分析莉娜集上帝之崇高,耶稣之使命,以及作者之理想于一体的多重身份,揭示莉娜神圣的人性之美以及作者对人类自我完善的坚定信念和对其前途命运的无限关怀。  相似文献   

17.
依温妮·维拉是非洲最具世界性和天赋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致力于书写津巴布韦战乱年代国家命运走向与极端暴力性事件中底层女性的生存境况。在其代表性的作品《无名》《舌下》《蝴蝶燃烧》中,女主人公分别陷入身份、情感、自我实现的困境。这折射出殖民掠夺、反殖民战争对妇女的伤害以及父权制下女性生存之艰难。同时,维拉大胆运用诗意化的写作方式,与小说中的暴力事件产生强烈视觉对比,悲剧效果更甚。  相似文献   

18.
方方作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优秀作家,在她的女性小说《树树皆秋色》《在我的开始是我的姑束》中刻画了人格分裂的当代知识分子女性。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体察当代女性处于在内心和现实间、本我和超我闻挣扎的心灵困境,并且通过与现代女性小说的比较看出时代的变迁对女性心灵的冲击,以及对女性自身心灵特质的分析,从而得出她们的人格分裂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下层女性的命运,是老舍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我试图对这些女性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一个不幸的女性群体出现在脑海里,她们是《月牙儿》中的“我”、《微神》中的“她”、《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老张的哲学》中的谭玉娥,《新时代的旧悲剧》中的小凤……。这些具有独特艺术光彩和多重色调的艺术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在中国文学史的同类形象中引人瞩目。我在这里试图对这些妓女形象进行梳理,以把握其特有的认识价值和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代表,艾丽斯·沃克倾其一生探索人类命运的普遍含义。她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通过一对父女矛盾冲突的演绎,揭示了黑人女性的生存之道及其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