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律体系形成后的民法典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民法典既是实现法典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法官依法公正裁判的保障。应以法律关系为中心构建民法典的体系,尽快制定《民法总则》、《人格权法》、《债法总则》,并修改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在此基础上,制定一部内容详备、体系完整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法典制定现状及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是中国法学界的盛事,亦是中国立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对于这一宏大的立法工程,中国民法理论以及整个法学理论的准备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现今物权法制定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探索,制定科学的民法典需要解决三大问题:1)必须克服前苏联法意识形态,因为它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法典难以相容;2)必须进行扎实的实践调查;3)必须提高民法科学法律技术研究水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法典立法,建立科学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即将完成民法典的编纂,在民法法典化背景下,探讨法律解释问题的意义主要在于:明确法律解释的目标、确立法律解释的基本指导原则、实现法律解释方法上的共识、尝试法律解释规则的成文化。法律解释的对象就是法的渊源,它应当包括制定法、习惯法和法理。法律解释方法,应当对应于法的渊源。就制定法来说,其解释应当对应于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和价值补充方法;习惯法的解释对应于以习惯法来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而法理的解释,则对应于类推、目的性扩张、目的性限缩和创造性补充的方法。在我国民法典之中,应当将法律解释规则成文化。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缘起面对即将莅临的新世纪,向来对未来充满憧憬并表现出向往态度的国人们,在现代化思潮的激励中,似乎又看到了中国民法及整个法律制度发展的新机遇。自九十年代以来,整个法学界、法律界,尤其是民法学界,对于制定或编纂一部新的民法典,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明显的期盼,或是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将市场法律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完备的民商法和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呼声愈来愈高,抓紧制定民法典已超出法学界而变成一种社会共识;”①或者倡言,“我国目前编纂民法典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试析民法中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民法典的编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民法作为人法,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民法作为尊严法,尊重人格是其理论基石;民法作为自治法,保护人权是其主干内容;民法作为伦理法,升华人性是其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大陆法系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对总则的取舍及其原因 ,结合我国法律实践和当代民法典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未来我国民法典中设立民法总则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 ,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自己的民法典 ,在民法典中应当规定总则。民法总则的内容应来自对现有民法通则的增删损益。文章提出了自己对我国未来民法总则体例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谢伟  常欣 《社会科学家》2006,(Z1):99-1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民法典势在必行.但怎样制定民法典,制定什么样的民法典,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民法调整对象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民法的调整对象对民法典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法律的发展,尤其是民法典的制定,受到传统思想的强烈影响.近代民法除受到古罗马立法技术的影响外,其思想内涵与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传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从民法典中的自然人思想、物权法、契约法、侵权法的安排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技术与思想的融合是制定民法典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民法的法典化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必然趋势 ,如何制定民法典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 ,借鉴古代或外国民事立法的具体体系和内容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应当从这些优秀成果中找寻规律性的东西 ,即民事立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与社会经济生活相适应 ,本文通过分析罗马法法律行为形式的发展变化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国民法典不仅要吸收和借鉴 ,而且要创新和发展 ,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加快人格权法的制定对于完善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民法总则不能完全包含人格权法,侵权责任法也不能替代人格权法的功能,人格权法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独立成编.同时,人格权法应当对一般人格权、隐私权、个人信息资料权等重要制度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1.
盐业契约是指有关盐井开凿以及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契约规范的总称,在中国契约法律制度和盐业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业合伙契约作为盐业契约中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外其他合伙契约的特点,从法律角度去深入探析盐业合伙契约,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契约法律制度本土化发展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契约法律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民商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章礼强 《兰州学刊》2006,1(8):192-197
本文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民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涉外商事纠纷,作为一种法律范畴内的社会关系,对转型期中国的法律变迁,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从观念层面来看,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商立法观念的萌动,促进了中国民间私法观念的培塑和诉讼观念的激扬。总之, 它潜移默化地推进了中国传统法观念的更新,并为中国的法制近代化提供了另类形式的思想源。  相似文献   

14.
《商法通则》立法的法理基础与现实根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各种商事单行法已相继颁行的情况下,应否制定一部统领各种商事法的《商法通则》,是我国商法制度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未来立法规划应考虑的重要任务。制定《商法通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商事法律制度自身体系化、科学化的需要。商事关系广泛、普遍的存在及其法律调整的需求是《商法通则》制定的基本依据,商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为《商法通则》制定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准备,我国既往中央和地方商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为商法通则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经验,而民法通则的立法过程则为商法通则的制定提供了最具借鉴价值的先例。  相似文献   

15.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6.
捐赠法律关系中的受赠主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受赠主体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通过网络募捐、短信募捐、校园募捐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涉及受赠主体的诸种现象中,有的受赠主体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有合法性基础,而有的受赠主体则不是法律规定的受赠主体,没有合法性基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现行的捐赠立法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现阶段,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或成果,整个捐赠关系应紧紧围绕受赠主体,从主体范围、捐赠强制到财产监管等,都须进行制度化的规范与运作,完善我国捐赠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困境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异常尖锐 ,回旋余地很小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低 ,经济发展的需求高 ;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低 ;环境法律制度、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为了走出困境 ,应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 ,按照环境的功能特点 ,重新划分环境行政区域。由中央对全国环境实行统一管理 ,垂直领导 ;环境法应该做到是良法不是恶法 ,是可以实施的法而不是理想性的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和合”“德治”“法治”“民本”“廉政”等诸多与依法治国相契合的本土性资源。新时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法律精华,汲取现代法治建设的原生力量;合理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文明,激发传统法律创新活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律话语体系,提升法治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意蕴内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主动精神,外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杨丽娅 《齐鲁学刊》2005,(6):137-142
为媒体产业提供一个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必须对现存的环境重新进行设计,能否在现行的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建立起以调整传媒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为主导的有效的、完备的国内法律体系,能否在准确解释和熟练适用WTO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符合本国发展战略的涉外法律体系,是中国传媒制度能否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