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关技术进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利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与经济发展事实不符,全要素生产率已无法解释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呈现出新的要素耦合模式,即技术进步并非独立作用于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与资本和技能相耦合的内在共生模式。可见,如何清晰界定资本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仍是文献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如何有效分离经济增长过程中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融合的技术进步更是前沿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是在“价格效应”的作用下,技术进步在萧条时期偏向资本的程度增加,在繁荣时期偏向劳动的程度增加,这有利于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复苏,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抑制社会需求过度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3-2013年数据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且沿海地区偏向资本的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从变化趋势看,沿海地区偏向资本的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内陆地区与之相反。再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全国样本范围内,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同经济波动存在稳定负向关系,说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能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分地区讨论表明,沿海地区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显著平抑经济波动,这种影响在内陆地区具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5.
在作用机制部分,从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产出(供给)、需求与消费、国际贸易五条路径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如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命题假说.利用1998-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标准化系统方程运用非线性似不相关回归(NLSUR),发现我国各地区基本属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且劳动技术效率高于资本技术效率.然后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增加、劳动技术效率和资本技术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高级化.资本深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要引导资本向中西部流动,加大技术研发,提高技能劳动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素禀赋与技术选择具有"相依性",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影响要素禀赋结构及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在要素替代弹性的框架下构建异质性区域随机前沿模型,通过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选择结构的适配性来剖析TFP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要素禀赋与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有效要素组合使生产处于经济区域,但技术选择惰性使得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呈负增长;中部地区要素投入结构与技术进步结构的匹配失当;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与禀赋结构低效匹配,丰裕的劳动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与开发;东北三省要素禀赋与技术选择低效匹配源于有效资本与劳动的双重短缺。  相似文献   

7.
俞文蜜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47-151,119,160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机理分析中,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进行了分解,得出三个主要因素:系数大小、人均资本及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此同时,运用"动态最小二乘法"对浙江省的劳动弹性进行测算,并对浙江省1985-2007年的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人均资本增长能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系数则缩小了资本对劳动收入比重的正向拉动作用,造成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私营企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以及人均资本存量可以提高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而工业化进程加快、FDI以及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等因素则降低了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  相似文献   

8.
能源消费的增长会促进工业产出的增长,但也会阻碍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能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2000-2014年工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相关数据,测算能源消费和其他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运用LMDI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和结构转换对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资本和能源双驱动”的特征,能源产出弹性接近同期资本产出弹性,远高于劳动产出弹性,要素贡献则表现为“资本和能源为主,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为辅”;工业能源强度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趋缓;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得益于各行业普遍的技术进步,但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能耗已越来越难;工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降反升,结构因子对能源强度降低具有负作用.因此,未来要进一步降低工业能源强度,必须重点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工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9.
资本偏向技术进步是否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讨论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中国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化的现实背景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放大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具体而言,资本偏向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提升非对等,致使资本要素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更为有利,从而放大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导致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本研究为不断扩大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从初次收入分配角度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效率的重要指标,推动四川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测算1998—2016年四川省全要素生产率,对四川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基于四川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资本转移和劳动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 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18个市2000-2009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及其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河南各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十分强劲,年均达14.7%,且落后地区具有明显的追赶趋势,但近几年下滑趋势明显。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说明,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则是制约TFP提升的瓶颈因素。因此,要遏制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势头,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3—2008年国内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和估计了包含电信通信能力指数的两因素生产函数模型。结果显示,电信通信能力变量的产出弹性为0.053,略低于劳动产出弹性。分区域考察表明,电信通信能力的产出弹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的电信通信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鉴于此,认为东部地区应继续加大电信投资,以提高电信通信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适度进行电信投资,使电信通信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门槛效应估计模型,采取 Hansen 提出的门限回归法,利用2004—2013年新疆14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以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门限变量,实证分析农民收入对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对新疆农业投入产出弹性有显著影响,并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跨过8050元门限值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明显增加;当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跨过9650元门限值时,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明显增加。可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提升有利于增加新疆农业的产出,而南疆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离门限值有一定距离,抑制了其农业产出弹性的提升。因此,应努力提升新疆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并重点扶持南疆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者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通常将用索洛增长核算模型测算得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简单加总取均值,忽略了各个地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的比重。基于收入函数相关理论,在分析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时,应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加权处理;从决策单元、子集和总集的层面对索洛增长核算模型进行改进,得到进行加权处理(权重即地区总产出占整个区域或国家总产出的比重)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根据改进后的索洛增长核算模型对我国200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及其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测算结果较改进前GDP增长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对于西部地区,改进前显著低估了劳动贡献率和TFP贡献率,但却较大程度地高估了资本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6.
测算河南不同时期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的结果表明:四个时期河南资本投入保持了非常高的产出弹性,而劳动和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出现较大波动,河南省的就业结构以及科技创新的实力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31个省区1997—2009年面板数据建立随机生产边界模型,运用K-L方法进行税收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连年大幅提高是税收超增长的主要原因,潜在税基的扩张(即前沿面的外移)是税收超增长的第二推动力量;而从规模效率上来看,税收增长表现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率和人力投入的规模无效率,总体贡献值在2000年以后常年为负。应提高税收征管技术效率,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在税收增长中的作用;并精简机构,控制税务人员数量。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 ,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处于技术创新的中心位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技术创新的成功依赖于一系列制度保障 ,其中企业的组织形式尤其重要。经济活动的变化 ,要求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因此 ,为了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 ,要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 ,由过去的刚性的经营管理型转变为现代的有弹性的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形式中 ,企业家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 ,企业职工的积极参与成为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 ,必须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保证技术创新活动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