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壮虎、李小五在文献[1]中建立了一种有两个条件的主次条件句逻辑C2Lm.以此为基础,讨论主次条件句中的多余条件问题,证明了文献[1]中提出的一种扩充是不成立的.另外建立了C2Lm的一个刻画某种多余条件的扩充系统C1,证明了它的一些语法及语义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不假定 Haar 条件时.讨论了 n 维子空间在 n+1个给定点上的 Dunham 型联合最佳逼近问题,所得结论与文献[1]、[3]类似,并包含[1]、[3]的结果作为其特例,本文还证明了文献[2]中 Dunham 所提两个猜想在联合逼近的情形下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非真实条件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法内容,特别是在正式语体中.虽然这种句子有其基本结构,但还包括许多结构变体,常令中国学生难以理解.本文针对使用非真实条件句的几种结构变体作比较全面的探讨,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减少学习障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认知视角,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的If条件句,从而揭示出不同种类的If条件句能够广泛体现象似性,并发现条件句中两个分句之间呈现一种非对称关系,而这种非对称关系也体现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英语中条件句的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对于不具备真值的If-非真实条件句的研究却往往局限于语法层面.在语言交际中,If-非真实条件句作为自然语言而大量存在着,它可能是礼貌的委婉语,也可能是欲扬故抑的低调,还可能是酸涩的反语,同样的一种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和修辞意义.语用和修辞框架中的If-非真实条件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典逻辑中的一些有效推理规则对自然语言条件句推理的失效导致条件句悖论.情景语义学认为,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跟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有关.信息流理论继承情景语义学使用内涵方法处理内涵问题的传统、使用信息通道的概念在通道等级系统中表征条件句所描述制约关系的背景条件,对造成条件句悖论的原因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根据信息流理论对条件句悖论的分析和解释,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信息流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哲学基础.在本体论上,信息流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情景和关系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认识论上,信息流推理与认知主体及其知识状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1980年,K.Iseki[1]提出具有条件(C)的BCK—代数是否可换的问题。1982年,M.palasinki[2]绐出了一个条件(C_1),并证明了在BCK—代数中条件(C_1)等价于可换。1989年,沈百英(3)证明了(C_1)与(C)是等价的,从而解决了Iseki的问题。本文给出具有条件(C)的BCK—代数等价于可换的一个直接证明。  相似文献   

8.
给出L-极小系统的定义,这样定义的L-极小系统在两个方面分别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用语言L1表述4个条件句系统,它们就是满足定义给出的条件的L1-极小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德雷茨克和诺齐克传统中,模态认识论关注由反事实条件句表达的模态联系,如敏感性和反事实安全性。认知封闭失效是作为知识必要条件的反事实条件句封闭失效的结果,该结果依赖斯塔尔内克-刘易斯语义学。这种语义学因忽略模态算子“would”的独立意义而应被摒弃。作为其替代的反事实条件句的组合语义学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语境受限的严格条件句。在替代语义学中,加强前件律和逆否规则等逻辑原则有效,因而原本失效的反事实条件句在替代语义中均有效,认知封闭原则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刻画条件句,逻辑学家提出了许多蕴涵理论,如真值函项理论、条件概率理论、信念修正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等。作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分支,条件句逻辑充分利用各种蕴涵思想建立许多逻辑系统,但由于条件句的复杂性,各种蕴涵都难以刻画出所有的条件关系,因此都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中的"如果,那么"。  相似文献   

11.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语言运用中条件句的使用比较频繁。本文以美国统一商法典——信用证篇为语料,对其中的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分析,印证了人们对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法律英语If条件句的使用情况的感性认识,即规范性法律文件中If条件句使用情况比较频繁,且绝大多数为真实性条件句,并从分析条件句的作用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条件句。英语中表示条件的方法和结构有多种,其中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句的表示较为复杂和难以掌握。学习和了解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条件句(非真实条件句),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减少学习障碍。  相似文献   

13.
现代英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故此,条件句的时态意义借助于直阵语式的时态形式来表示,但因范畴不同,它们的时态意义无疑有差异。条件句的理解应从句子的表达涵义及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入手。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从意义角度研究"If"条件句,而教学法语法学家从它的形式结构来探究它.Dancygier的"构块语法"则将二者的研究角度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着重于条件句形式的各个方面是如何产生条件句所要表达的各种意思的.Dancygier认为将条件句分为"中性"或"开放"和"非真实"或"封闭"两类是不充分的.她运用"预测情态性(predictive modality)"和"后指(backshiR)"两个概念将条件句分为"预测性"和"非预测性"两类.利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If"条件句前提句中一般现在时标将来的语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有“无论A还是B”和“A也好,B也好”两种选项让步条件句,还有普适的让步条件句,形式为“无论+WH(疑问代词)”。这三种标记方式亦见于其他语言,体现了让步条件句标记方式的跨语言共性。“无论”等无条件连词是一种既能用于选项句,也能用于普适句的“无关义前置词”。选项句的A、B具有典型例示功能,而普适句的“无论+WH”必须与某个划界词语搭配使用。“反正”等并列式复合词是选项句词汇化的结果,“无论如何”则是普适句习语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了[1]中的错误,把[1]中讨论的问题扩充成了带满意条件不可微的分式极小—极大化问题。在较弱的假设条件下,利用不同于[1]中的方法讨论了扩充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相似文献   

17.
倾向性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诉诸虚拟条件句是理解倾向性的基本出发点,但必须对条件句的语义学解释作出恰当限制。当代哲学关于属性的一般形而上学研究蕴含倾向属性是内在属性,这一点深入揭示了倾向属性相对于自然定律的索引性特征。此特征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标准的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它所提供的语义学限制将为简单条件句分析提供恰当辩护。  相似文献   

18.
Pelof 是一种融合 Petri 网、逻辑和函数三种风格的作用式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基本成分是谓词和函数,Petri 网体裁提供并行控制的工具.文献[5]中给出了 Pelof 语言的文法及设计思想.本文在文献[1,2]工作的基础上,以 FFP[3]为抽象机,采用形式化的方法为 Pelof 语言塑造了一种操作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19.
结合语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分析if-条件句的13种主要语用功能及其语言特点.if-条件句的用法相当复杂,其功能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英语传统语法认为 ,“含蓄条件句”仅限于那些含虚拟语气的句子。文章对这一旧观念提出异议 ,认为“含蓄条件句”理应包括真实与非真实 (即虚拟 )两方面的含蓄条件 ,并以大量实例来佐证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