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势必会导致第三方文化的产生。其背景是西方国家对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的推崇,而中国文化在传承和走出国门还缺乏推手。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西方文化的强制性和中国文化的固守性。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体现在思维形式、语言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导向三个层面上,其中价值观导向的差异是最核心的碰撞。而两种文化的交融则表现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启迪,发达国家的文化在我国有着一定的渗透,以及中西文化融合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2.
许晖 《中州学刊》2001,(6):106-108
中西方文化各自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经过历史的洗刷积淀 ,各自张扬着迥异的个性 ,迸发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姓名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中西方姓名文化丰富多彩 ,姓名不仅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 ,也是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种姓兴衰更替 ,社会形态千变万化 ,人口繁衍播迁的窗口。1 1姓的形成时间现代英语姓氏大多来自中世纪 ,最远的可以追溯到古希伯来 (圣经姓氏 )、希腊和罗马帝国。英国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名 ,没有姓 ,直到 11世纪 ,一些贵族才开使用封地、宅邸来称呼一家之长 ,后来世代相袭形成姓氏。民间使用姓氏首先见于伦敦等…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礼仪的起源和社会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礼文化的共通性,同时从谦虚的尺度、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及宗教传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礼文化的差异,并提出探求礼文化共通性和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从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理念两个层面揭示了中西方人格差异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探析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对于实现人格整合及塑造现代化人格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促使中西方人格整合的四种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是中西方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中西方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还是中西方文化的精神体系。进行二者的比较,有助于对中西方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一、中西文化中的天道与上帝天、帝、道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存在两、三千年之久了,这些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并紧密地关连着社会与人生。只是由于近代以来学术重心向科学转移,这些观念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天”的观念一开始是与“帝”的观念相联系的。天帝作为至高神最初出现在西周初年。在周代的封建统一王朝建立之前,天帝可能是周人与殷人各自的氏族神,但相应于周统一王朝的建立,周人已不再视天帝为有所偏袒的神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天思想与西方基督教的爱神观念两者之间可以展开跨文化的比较与对话。首先,任何有关"天人"与"神人"关系的论述,都是人的行为,因此中西方"天命"与"上帝"的问题均可化约为"人学"的问题;其次,中西方文化中对"天"或"神"的理解,均含有自然和宗教两方面的思考;第三,"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的上下关系分别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借助一定的"中介"而存在。中西方两种文化在相遇之后有碰撞、冲突,也有对话和融通。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确证性语境”进行分析,提出其具体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和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梳理和对“文化背景”的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认知,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本位认知和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逻辑性认知。“确证性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表现出“可分析性与逻辑性”的特征,呈现出“互为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文化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文化态度及文化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文化因素,以此来了解其对翻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毛冷蕊 《江汉论坛》2008,(6):131-134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魏瑾 《云梦学刊》2005,26(4):78-80,133
从文艺的本源和发展、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作品的内容标准等三个方面对刘勰与亚里斯多德的功用诗学观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上的共同之处和各自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差异,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进行互补和整合,对发展世界文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可知:中国哲人的“意境说”与西方智者的“理念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吻合从中西方文化两个角度,证明了美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和诣、共鸣状态,是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地处中国城市中的外国租界地,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特点,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交汇地.本文以天津为例,详细论述了租界对近代天津住、食、玩三方面的深刻影响,指出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的变迁既不表现为传统因素的顽固保守,也不表现为“全盘西化”,而表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陈的过渡性特征.而天津正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4.
澳门开埠后,经过中外商民数十年的经营,很快就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在开埠初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繁荣与发展中,澳门既是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国际商埠,是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教中心,也是架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它对促进中西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图瓦和阿尔泰地区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所划分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分析比较,明确了两地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各自文化的特点;通过两地之间的文化比较,总结归纳了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以及它们与中亚、波斯、希腊和中国等地的文化交往;最后对不同等级墓葬的比较说明了两地社会等级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文化传播中,中方入超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积极进行对外传播,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文化传播中,中方入超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积极进行对外传播,中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命题,从这三个方面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来看,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分别体现了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文化、政治三个方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既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各自的内容与作用,又要求在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三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在华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关联是中华基督教史的特点。本文以此为认识轴线,将基督教在华传播分为唐元、明末清初、近代中国三个时期,以科学和宗教结合为视角,探述不同时期传教士在华科学活动的特点及对基督教传播、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