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惠献波 《统计与决策》2023,(21):117-121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惠献波 《统计与决策》2023,(19):107-111
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创业活跃度视角,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激发地区创业活跃度,从而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业活跃度的协同效应在非中心城市、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阐述创新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的五大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然后分析并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模块及50个评价指标:最后通过评价边界的确定、评价基准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分析,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方法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与非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无论是创新型城市还是非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即制造业集聚不仅会对本地区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知识空间溢出影响周围其他城市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城市评价”是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领域和建设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目前官方倡导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学术界倡导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工作目的、数据获取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后续研究应从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评价指标、加强数据公开与挖掘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7—2021年我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这一政策效果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这一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一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相似。现阶段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水平和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共同实现,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引导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创新型城市热,尽管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考核创新型城市的一些指标,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尚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文章在建立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以及根据综合评价值判断创新型城市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杨仁发  李胜胜 《统计研究》2020,37(12):32-4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6年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所得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试点政策不存在时滞效应,且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因企业规模、技术水平、控股性质和城市规模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中小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控股企业和大城市企业的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提高企业集聚程度、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作用于企业创新。本文的研究为合理评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以及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理解各有侧重,英国从事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权威机构Comedia的创始人Charles landry (2000)提出创新城市由七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城市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6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为加快江苏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深入剖析创新型企业内涵与特征,比较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企业的各种评价成果,结合浙江省前期创新型企业试点和评价工作经验,构建能够针对不同类型、行业、规模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创新型企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创新型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市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建设创新型城市,其核心就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  相似文献   

13.
“科学统领发展,创新实现跨越”。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全国各地普遍将建设创新型城市摆在突地位置之际,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西安要率先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勾勒出了“五位一体”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初始水权分配的特点,采用以集中机制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分层混合分配机制,构建了基于激励补偿机制的初始水权分配模型;并采用递阶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该求解方法对我国初始水权的分配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发展创新型经济,既是水到渠成的现实选择,又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苏州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之一,已经具备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坚实基础。2010年初苏州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创新型经济评价体系,对于监测苏州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过程、考量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和研发人员总数作为投入变量、技术成果成交金额作为产出变量,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对10个样本城市2001~2010年的科技创新系统效率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资本和人员对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效率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各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7.
经理人股权激励下的企业债务融资行为是公司治理领域很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选取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于2008—2014年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经理人股权激励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变动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经理人股权激励能够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较之货币政策宽松期,紧缩时期经理人股权激励对债务融资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体现于长期债务融资,因此对中国新兴与转轨特殊背景下的股权激励监管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创新高速公路是将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将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思想家和知识实践者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的创造、转移、商业化,使全世界的所有领域、部门或地区得以受益的共享平台[1]。文章分析了创新高速公路形成的背景,介绍了构建创新高速公路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创新高速公路对我国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股权激励悖论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因素,在相关假设条件下推演了最优薪酬结构模型,并对其动态调整运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高的工业企业碳强度成为关键。财税激励政策作为引导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推进企业碳强度治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以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两种典型财税激励政策为切入点,选取2016—2019年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1 461个样本观测值为研究对象,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面板模型,对财税激励政策的碳强度治理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财税激励政策能够显著降低工业企业碳强度,通过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碳强度治理效应;对两种财税激励政策组合效果检验表明,二者在激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互补作用;从宏微观结合的路径研究需要出发检验高管政治关联影响作用发现,高管政治关联削弱财税激励政策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行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两种财税激励政策对高科技行业碳强度降低作用更强,对高碳行业碳强度影响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引导工业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降低碳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