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是周扬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周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品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认为文艺是政治的一种形式,一切艺术是宣传,政治居主导地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周扬坚持文艺服从政治的根本观点,并结合解放区的文艺实践,阐述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就应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在新时期,周扬否定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认为文艺的功能不能限于阶级斗争的工具,要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分析周扬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历程,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周扬,认识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炯  吴敏 《河北学刊》2013,33(1):87-91
一、周扬与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吴敏:张炯老师,您好!我正在做《周扬与中国现代文化关系研究》的工作。周扬1958年两次到北京大学作讲座,您是北大中文系1955级学生,您对周扬的讲话还有印象吗?张炯:周扬195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过一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讲文艺如何为政治服务。但他把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解得比较宽泛,反对那种过于狭隘的理解,并不是要求文艺对政治的直接服务。  相似文献   

3.
周扬文艺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理论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周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周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无论表现现代的或历史的生活,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周扬文艺理论研究也重视对文学特征问题的揭示。他认为,与科学相比,创造形象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于文艺的价值与功能,周扬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批评帮助读者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归根结底是为了用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教育人民,因为共产主义精神和风格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相似文献   

4.
周扬文艺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是我国现代以及当代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文艺理论家。周扬文艺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曾经被看作是他的整个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 ,为了认识他的文艺理论体系的特点 ,必须研究他的现实主义主张的特点。周扬的现实主义主张按其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周扬虽然 30年代就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 ,但正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体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点 ,使得他的现实主义主张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建国以后 ,周扬致力于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出种种解释和“规定” ,从而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上 ,进一步确定了他的现实主义主张的特点。第二阶段 ,1 958年周扬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的阐释 ,跟当时要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文化的认识是相联系的。它导致了现实主义的严重削弱 ,而“现实主义深化”的提出 ,正是对它的反拨。周扬的现实主义主张跟胡风、冯雪峰的现实主义主张的歧异 ,乃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歧异的一个集中的表现。第三阶段是进入新时期之后 ,周扬经过对 1 7年的反思 ,在现实主义问题上认识有所变化。他强调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认为这在文艺的各种外部关系中是基本的、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扬论》是作者的近著。这篇前言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 ,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弄清从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曾经为一种什么样的文艺奋斗 ,最终造成了什么样的文艺 ;其中历史条件起了怎样的作用 ,运动的指导者们的主观又起了怎样的作用。而研究周扬的文艺理论 ,为从事这项研究所必须 ;也可以说 ,今天周扬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正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前言对周扬理论的的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指出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新文化和新文艺的高度自觉和巨大热情 ;也表现了革命文艺理论所特有的政策性和实践性。 40年代以后 ,特别是建国以后 ,中国文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他都从宏观上认真地思考过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文艺理论中。但周扬的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其中一些重要论点 ,历史已经作出了评判。前言还简述了周扬文艺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建国前为第一阶段。作者认为 ,周扬 30年代参加左翼文艺运动 ,此时他在理论上缺乏创造性 ,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 ,作为毛泽东思想自觉的宣传者、解说者、应用者 ,周扬却在同辈的理论家中脱颖而出。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发生为第二阶段。这是  相似文献   

6.
张以谦 《北方论丛》2003,(5):F002-F002,F003
周扬周志带着遗憾离开他为之奋斗的文艺战线十三年了!周扬去世后,我所看到的纪念文章,只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周扬》,据说是周扬的子女出资出版的。我没有赶上《回忆周扬》出版时写点什么,但是,十三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周扬同志,甚至周扬的身影常常在脑海里徘徊。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看周扬的书、读周扬的理论文章长大的。我们把周扬当作党在文艺界的化身,对他的一言一行,不管听说的,还是亲历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7.
张婧磊 《理论界》2015,(3):118-122
进入1940年,周扬的新文学史观在对待旧文体、新文学的历史分期和对文学革命及主要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毛泽东的经典文献《新民主主义论》于1940年1月的发表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研读《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前后周扬所写的有关新文学研究的文章,发现周扬新文学史观的变化与其身份的特殊性密切联系。周扬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更是中共文艺战线的主要领导者,其新文学史观此时已经带有一定的政治烙印。研究周扬这时期文学中被后人忽视的细微差别,有助于准确把握周扬逐渐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周扬在文艺问题上的反思,由于未能触及他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体系的根本,因而不过是有限反思.周扬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进入新时期之后,这个口号成为历史.此时周扬在反复强调文艺不能离开政治的过程中,重申文艺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重申文艺不但要服从虚的政治,还必须服从实的政治,即服从人.这表明他的观点实际上没有改变.周扬也承认过去有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简单化、庸俗化的情况,因此提出应该允许文艺的范围和作用多样,不应该要求所有的文艺都从属于政治.又提出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文艺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三者中,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基本的.还提出必须重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但是,既然不能从根本上弄清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给文艺带来的是什么,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周扬的认识,终究不过是在旧城堡里踱步,他的局限也正表现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作为对周扬的定评,文艺理论家的周扬却被"遮蔽",这是欠公允的。1941年前周扬在文学与生活关系上的认识是较为客观的,表现出他作为理论家的时代超前意义。他谈到毛泽东1942年所谈论的问题,包含着他作为文艺理论家独特的理论感受。这里立足《文学与生活漫谈》一文,对1942年以前周扬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
1966年11月,在天津休养的周扬被拘押。从批判者一变而为被批判者,他生涯中特殊的9年开始了。其实,在此前的几个月,批判他的浪潮早已波澜壮阔。“文革”中的周扬批判,与著名的“文艺黑线”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的经典文献《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指认了“文艺黑线”的存在:“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々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支克坚 《河北学刊》2001,21(1):5-14
"我们的立足点是工农兵,要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继承人类宝贵的遗产."将两者作为缺一不可的东西作出如此简明的概括,是周扬的一点贡献.但由于周扬把两个"伸向"置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前提下,就使他既不能正确认识古代,也不能正确认识外国,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解决如何继承与吸收的问题.在这一关系文艺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周扬的认识既有一定的真知,又有严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张沛 《兰州学刊》2014,(4):12-17
自清代乾嘉以来,沉寂已久的汉代象数学得以再次勃兴。在此易学学术语境下,李道平明确提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的易学观,推尊汉代象数的治《易》之法。为追本溯源,李道平作《易筮遗占》一卷,对《左传》《国语》中的十六则筮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亦对"之八"、"皆八"等三则疑难筮例明抒其见。因汉儒《易》注有赖李鼎祚《周易集解》而留存,李氏又作《纂疏》以疏通、彰明之。其疏文除诠解汉易旧说、考辨字义文意外,又参以己意。其中二百余条"愚案"疏文,充分反映了李道平本人的易学识见。约言之,其"愚案"内容不外发挥汉易、引证字义、阐发义理和兼采宋学四端。总体而言,李氏《纂疏》虽偶有失当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迄今为止,此书仍为学者入门汉易乃至研习易学之锁钥。  相似文献   

13.
张再林 《云梦学刊》2001,22(5):58-63
以往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主旨的探讨主要是以作者的政治观点、思想态度为出发点的.从新的角度解读可以见出,白居易的性情特征与他的文学创作关系非常密切.白居易乃"最深于情之人",易于感怀,情感细腻;因此,《长恨歌》的主旨主要应是表达了作者对像李、杨爱情这种亘古难全的人间憾事的深沉喟叹.白居易的这种性情特征对词体的生成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上任第一天就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文章阐述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含义,以及《京都议定书》实施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梅 《学术探索》2012,(8):125-129
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流变都揭示了鲁迅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中西文化与文学的重新思考。本文缕析鲁迅翻译观的发展脉络,梳理他翻译策略的变迁,描画了鲁迅作为一个建构新文化的现代主义者和备受争议的翻译家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6.
吴华玲 《云梦学刊》2010,31(3):113-116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普遍欢迎,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极力秉持的中庸人生观对其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影响。林氏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因为与之有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翻译过程中,他时而走进作者,时而走进读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和文字功底游刃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在“半里乾坤”中演绎着翻译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7.
南唐后主李煜开拓性地改变“诗庄词媚”的偏见,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出现,是其对词体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元代经至元、元贞、大德数十年的发展,社会渐呈稳定局面;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以袁桷、虞集和黄(?)等人为代表的力主雍容典重、盛大舂容的文风。然而随着元朝迅速衰落,社会陷入战乱,文学风气也一转而变为真实、质直而局促。这固然属于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仍可看到不同作家个体在其中的挣扎和调整。舒頔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太高,然而可以视为易代之际文学风格转换的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现代主义思潮和自然主义思潮,两大思潮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文学主张,对后来的文学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们在文学实验、开拓精神、取材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强调无意识写作和象征等手法,两大思潮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向新世纪的跨越.对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理所当然成为文艺学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问题意识的突显和文化转向的深化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的讨论虽然属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但其自觉的理论化也吸引了文艺学的注意,并参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讨论;西方文论研究不再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接受,理论创新的冲动和西方文论的学术史分析也使得以叙事学和巴赫金研究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研究在近两年走向深化.在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中,视觉文化和都市空间领域的开拓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