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杨梓为元代少数既为官又写作杂剧之作家 ,著有《敬德不服老》、《霍光鬼谏》、《豫让吞炭》三部历史剧 ,然人、作均不见元钟嗣成《录鬼簿》著录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仅著剧名于“古今无名氏”项下 ;唯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明言三剧为杨所作 ,谓 :“(海盐 )州少年多善歌乐府 ,其传皆出于澉川杨氏。当康惠公在世 (案 :康惠 ,杨梓谥号 ) ,节侠风流 ,善音律 ,与武林阿尔哈雅之子云石 (案 :阿尔哈雅即阿里海牙 ;云石即贯云石。文误 ,云石当为阿里海牙孙 ,贯只哥子 ,参《元史》卷一百四十三本传。阿里海牙传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交善。云石…  相似文献   

2.
李敬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77-183
清末是《孝经》研究的又一次高潮,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的刘古愚在康有为的直接影响下,转向今文经学,作《孝经本义》以显其意,以敷世用,提出诸多创发性观点。刘古愚首先标举《孝经》,指出《孝经》是经,六经为纬,乃六经之先导,蒙养之根本;在《孝经》文本上,刘古愚推崇唐明皇的《孝经注疏》,质疑、反对朱子对《孝经》的删改和编排,提出新的改本模式;在内容上,他反对将"孝"局限于父母一身,而是要扩充其量,创新性地提出"孝必以天下万世为量"。刘古愚的《孝经本义》体现出"拔弃考据训诂、独研微言大义""以四书释《孝经》""理在解语内"的经学特质,在晚清时代激变之际,回向固有传统,提振儒家伦理,以为救世良药,拓展《孝经》的诠释维度,丰富《孝经》的意义世界,开显出学问家而非如康有为政治家的经世方案。  相似文献   

3.
关于《孝经》的成书时代问题,主要有先秦成书说和汉儒伪撰说两种看法,其中"汉儒伪撰说"并不可信。《魏文侯孝经传》应视作魏文侯《孝经》之传,与前人所理解的魏文侯《孝经传》有所不同,《吕氏春秋》所引"《孝经》曰"并非注文误入原文。以《魏文侯孝经传》及《吕氏春秋》为突破点,《孝经》的成书上限当为魏文侯之时,下限当为《吕氏春秋》成书之时。  相似文献   

4.
今传《古文孝经孔传》出现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南北一统使《孝经》学打破了南北学和今古文的界限,走向折衷化;《孔传》对《管子》的征引,与隋文帝以《孝经》治天下的政治手段暗合,体现出《孝经》学的法家化;《孔传》将经文之"毁伤"特指为"刑伤",则契合了隋代以佛教立国的社会思潮,有宗教化的意味。《孔传》之真伪及成书年代虽仍不能确定,但通过刘炫疏解此传的《孝经述议》,可以探索《孔传》与隋代政治及学术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代天才 《船山学刊》2023,(1):107-117
宋末元初,涌现出一批以羽翼与阐释朱子著作为己任的理学家,董鼎即是其中之一。董鼎以朱熹《孝经刊误》为经,取代《孝经》今文、古文本,模仿朱子解《四书》的体例撰著《孝经大义》。他以理言孝,以孝统摄仁与礼,并以“全人”为孝的最终价值目标,丰富了《孝经》义理,完成了朱子学对《孝经刊误》的理学阐释。《孝经大义》促进了朱子著作的经典化,是我们观察朱子著作经典化的重要实例,在《孝经》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开国 《东岳论丛》2005,26(3):84-89
《孝经》一书系由儒家学者综合孔子、孟子、荀子及以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而成。经过孔子的论述,孝道理论得以初步形成;孟子就孝理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念,为《孝经》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思想材料;荀子则将仁义作为孝的标准,从另一方向补充了儒家的孝道理论。《孝经》自成体系,言约义丰,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儒家某一学派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突厥语大词典》在词典学、语言调查、语言分类、语音学、语法学、构词学方面的价值,认为为突厥语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逐渐从法学和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手稿和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接受与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过程。《穆勒评注》揭示了李嘉图的价值及其规律的理论失误并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到了“劳动”概念的复杂性,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准备;《神圣家族》从社会物质生产角度审视了价值问题,并认可将劳动时间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主张。《评李斯特手稿》认识到了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抽象属性,劳动力商品的观点初现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作为科学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成本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哲学的贫困》发现了商品价值量的规定,《雇佣劳动与资本》则充分揭示了价值的社会属性。梳理这些早期文本的演进脉路,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相互交织与促进的,特别是他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孝经》曾作为辅经之书,但在中国经学史上,一直有人将《孝经》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其因大概有三:一是《孝经》所讲儒学道理,简明扼要,容易把握;二是《孝经》容易由理论转化为实践;三是宣传《孝经》,容易收到教化实效。汉唐时期治孝经学者百余家,主要为两大派:一派为今文《孝经》,以郑氏注(并非郑玄注)为主。一派为古文《孝经》,据称孔安国作传。两派互指其伪,难定是非。于是有唐玄宗御撰《孝经》。此御撰《孝经》,乃是玄宗本人亲撰。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论述孝道的典范之作的《孝经》,是儒家学派的扛鼎力作,其蕴含的义理亦体现为追求儒家理想道德人格范型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知""情""意"和"行"四个方面。其内容分别是:道德认知——《孝经》中的"孝为德本";道德情感——《孝经》中的"敬亲博爱";道德意志——《孝经》的中"扬名显亲";道德行为——《孝经》中的"不骄、不乱、不争"。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先秦儒家在孝道问题上建构的最终理论体系,其内部论证是一个有机的辨证体,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等特点。《孝经》进行了"天人"、"君父"、"义利"三大关系的思考与阐述,完成了孝的本体论论证、孝核心内容的认定、孝道践行准则等基本问题。《孝经》定型了中华民族的孝道观,所建构的三大内在逻辑论证,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厘清此间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关于《孝经》实乃六艺之总汇的论断,更能为当今社会在个体、家庭、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是十分明显的。宋代学者对于《西铭》所阐发"理一分殊"有过几次激烈的争辩。反对者以为其理近于杨墨,支持者则认为《西铭》是借"孝"之理发明"理一分殊"之旨。明代以来心学突起,《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愈发受到学者重视,甚至有人以《西铭》全文注释《孝经》。现代不少学者从张载的礼学背景出发,认为《西铭》旨在以"孝"为纽带维系封建等级制度,这成为宋明以后对《西铭》与"孝"认识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何休《公羊解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何休(公元129—182年)是东汉后期学问渊博、著述繁富的经学家、思想家.他被后世称为“学海”.所谓“学海”,一方面固然表现在他“精研六经”,从他的代表作《公羊解诂》徵引的书目可见,他不仅精于《易》、《京房易传》、《尚书》、《诗》、《韩诗外传》、《礼》、《谷梁》、《左传》;而且精于《论语》、《孝经》和《纬》.另方面,也表现在他写了许多著作,除解诂《公羊》外,尚“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并“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可惜除代表作《公羊解诂》留于后世外,其余著作大都散失了.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5.
贯云石与薛昂夫,为元代维吾尔散曲家中的双璧。他们的出现,说明了元散曲的繁荣,是在汉、蒙、维、满等族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对这两位作家的分别研究,过去已有人进行。但是把两人合起来作比较研究,似乎还没有。笔者不敏,想尝试着做一下这件工作。一接触贯云石、薛昂夫的材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很多: 一、两人都原籍西域,先世内徙,而出生于内地,并从未回过原籍。  相似文献   

16.
《孝经·开宗明义章》义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统治者把它视为"治理天下"的思想政治圭臬,普通民众将其视为"立身行道"的行为准则。《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的起始章,蕴含义理有三个:一、"无念尔祖";二、"孝为德本";三、"孝始孝终"。研读《孝经》,发掘其深层智慧,赋予"孝"以现代内涵,运用其义理可以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予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本体研究出土文字资料是进一步揭示出土文献在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基础。简帛文字脱胎于周代文字,不仅是沟通古今汉字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研究古文字构形的重要参照。康少峰博士的《读简札记两则》是关于简帛资料本体的研究,它以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汉竹简本《老子》和清华简《保训篇》文本予以讨论,对已有学术成果进一步深化;王应龙副教授的《从西周金文看汉字的形声化》立足于汉字构形,从文字阶段史的角度分析探讨西周金文的形声历程,以期窥视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向;王宝利博士的《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则立足字形,联系词的音、义,进一步探讨殷周金文颜色词的使用以及语法功能,是将本体研究向文化方面拓展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9.
崔绍怀 《齐鲁学刊》2015,(2):142-148
世纪转型时期的《野草》研究著述颇丰,主要可概括为美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即《野草》朦胧美、"力之美"、语言修辞艺术的研究;哲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涉及从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生命哲学等角度解读《野草》的研究;比较文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涉及从中外不同国度、东西方文学、文化背景下的《野草》研究;心理学视角下的《野草》研究,从鲁迅的人生困境与心理语境角度解读《野草》的研究。上述研究开拓了《野草》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域,显示了世纪之交《野草》研究的多元化状态。  相似文献   

20.
孝道新解     
<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明确地指出《孝经》乃曾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孔子向曾子陈述孝道后所作。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他陈述后,由曾子记下来,亦可证明《孝经》的作者是曾子。从《论语》记曾子“慎终追远”等论述看,曾子本人尽孝道、讲孝道,确有一套孝的理论和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