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0.9%的人认为我国未来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一个呼叫器有红、黄、绿三个按钮,红色直通120,黄色连接居家养老中心,绿色连接"96345"便民服务热线。这种呼叫器安装在浙江杭州上城区60岁以上老人家里。为了做好居家养老,社区建立了居家服务无忧在线平台。老人一按键,相关部门就能在最短时间作出反应。从去年开始,上城区整合卫生局、教育局等8个部门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养老院老人和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养老院老人和居家老人患有慢性疾病、抑郁症的比例以及抑郁程度都较高,但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也比较高。养老院老人的抑郁程度低于居家老人,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高于居家老人。教育和年龄与老人的抑郁程度及其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影响养老院老人和居家老人抑郁程度及其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个人因素,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在梳理"居家养老"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然后,分析了三类观点产生的历史根源,评述其贡献与不足。最后,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提供主体与服务提供主体的视角,厘清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并重新界定了"居家养老"概念,以期对我国居家养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就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内容与属性,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定位以及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两者间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从养老资金来源、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三个基本维度可以将养老划分为若干种基本的类型;政府在保障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其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不存在孰轻孰重问题,无需每个社区单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涛  杨贵星  周利生 《西北人口》2007,28(3):47-50,53
2005年以来,北京市宣武区在辖区牛街街道和大栅栏街道试点推行了居家养老工作。在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中,始终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抓好软件、优化硬件、老人受益”的原则,以高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面向全体老年人,使广大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到“就近、快捷、优质”的服务。通过“政府扶持,加强领导;依托社区,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会参与,全方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运作格局,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老人得实惠”的良好效果。本文对宣武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使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今后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养老院养老模式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对烟台市的42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的三级编码技术,构建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老人、子女和养老院因素三个方面,并据此给出了提升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为应对2050年即将出现的新一轮老人高峰,修订了介护保险制度内容,增加了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并调整了相关费用。日本的居家护理服务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的养老问题,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服务内容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2003年在鼓楼区先行试点,2005年扩展到6个城区。2007年向农村拓展与延伸:借鉴城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困难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包括有条件的区县为老年农民每人每月发放40~5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以及组织有关人员为农村困难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家庭照料等服务。目前,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已基本做到城乡全覆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2006年在安徽省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孝道观念和代际支持因素对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的影响。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待。传统的孝道观念对于农村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起到了阻碍作用。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动机之一。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更重视感情上的"孝",而子女给予的实际的"养"并不能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特征是解决供需错配、提高供给效率的关键前提。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以多维度代替单一维度分析路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偏好模式,并基于安德森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其归因。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和组合偏好,可分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和消极利用型三种模式,分别占比9%,15%和76%。身体健康状况差、经济收入高、家庭养老支持弱、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高和拥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全方位养老服务的积极利用型,对居家养老服务利用模式选择呈现出典型的外在政策环境诱导特征;独居及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高龄老年人更可能成为偏重陪伴服务的中度利用型;而年龄较小、家庭养老支持强、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和缺乏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非独居老年人更可能成为消极利用型。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群体针对性,重视老人陪伴服务,加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方补贴力度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超过40%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拥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拥有2孩及以上的多子女老年人。日常得到子女情感支持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中实际养老照料人越多的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居住社区差异对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会促使多子女老年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上升,同时会促使中部、西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降低。城镇户籍会增强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子女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少子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出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足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龄老人是一个对照料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高龄老人的照料完全满足感并不高。在居家养老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龄老人的照料资源仍然集中在家庭内部,他们对社会服务的利用率极低;高龄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所在城乡以及照料者类别及其意愿对照料满足感的影响较大。政府及社会在提升高龄老人照料满足感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贫困、认知能力差和空巢高龄老人群体,重视家庭代际和谐建设,加快专业社工队伍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9,(2):87-99
老龄化带来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目标。本文使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以有照料需求老人为对象,探讨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总体状况和在城乡、地区、群体间的差异。分析发现对有照顾需要的老人来讲,各项养老服务总体上呈现出服务需求大于服务供给和服务供给大于服务利用的特征。各项养老服务的供给、需求、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有照料需求老人对上门看病需求最大,其次是康复护理、上门做家务和日间照料,对老年辅具用品租赁和助浴服务需求比较低。群体方面,除性别外,年龄、婚姻和经济状况都影响着养老服务的均等化实施。地区层面的养老服务供给、利用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未来要大力发展上门看病、康复护理、日间照料、上门做家务、助餐服务和助浴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政府、社会、组织要逐步改变老年人观念,引导老年人积极利用各项养老服务;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丧偶、经济困难老人的服务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状况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机理.结果表明: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需求意愿、家庭特征、制度特征和供给能力,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尊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意愿,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注重体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性供给,优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有效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  相似文献   

15.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随之产生。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现有社会条件下,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因此探索出一条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可以为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农村老人提供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标准.在现实中,农村老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远滞后于需求.现有研究主要从产业分工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给予分析,但缺乏从可及性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实际状况为基础,融合可及性内涵,借鉴"需求"和"供给"的分类,参考"匹配"的思路,形成可及性内容,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可及性分析展开研究,并以此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农村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农村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疾病支出已成为农村老人的主要负担,其基本养老服务可及性总体较低,且地区差异较大.为此,应加强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在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尤其要建立健全农村老人养老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的平衡机制,为农村老人提供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大力推行的养老方式,但信息的流通不畅,导致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供需失衡、资源整合能力弱等问题.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目前中国学者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功能和实施途径的探索,缺乏对具体服务模式的构建.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功能目标和实施途径角度出发,构建了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模式,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模式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现实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SO、WO、ST、WT战略,为中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促进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居家养老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促进我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不断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前,国家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重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服务不均等、不均衡的现象。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详细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与利用状况,着重分析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需求与利用之间的差异。认为我国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现象,需要针对城乡和不同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与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分别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