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7-29
从理论上看,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R&D资本、产业结构、制度等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1978—2003年的有关数据,揭示出各个影响因素自身的情况及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各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经济高速增长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选取我国1990—2007年经济增长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其中人均GDP 3 000美元左右是发展的关键期。根据经济水平维度和保护区建设维度的中位数分析,可以将我国31个省分为4类。因此,在人均GDP 3000美元左右的关键时期,各省份应根据本省省情,制订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应政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30-35
对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是通过引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考察1978-2002年陕西省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而进行的,并因此而回归出陕西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这种模型对于测算陕西经济增长的诸要素贡献率、分析过去25年间陕西经济增长源泉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新区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19-23
高新区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对其增长驱 动因素的解构和实证研究。从三重螺旋理论模型入手,引入 相似文献
5.
6.
在构建两部门C—D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估算1996-2007年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层次、投入水平是影响我国现阶段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的核心性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7.
杨琼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张培刚先生说过,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进行工业化。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的大国显然对工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针对中印两国的基本国情和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印度在发展信息产业方法、人才培养机制、面临问题方面给我国的启示,最后得出中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该文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新疆石河子的科技贡献率,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石河子应进一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石河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1-81
保罗·罗默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当中,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技术进步外生化和收益递减两大缺陷,形成了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从新增长理论角度来看主要得益于人力资本、科学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进步。借鉴新增长理论模型,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确立了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五项主因素:技术创新、经济结构、生态效率、开放度、人力资本,构建了主因素分析模型。用主因素分析模型对我国31省市区以及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解为五项主因素贡献之和。新增长理论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86-89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旧的动能已经释放,新的动能还未建立起来,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在对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外需、房地产、产能过剩、债务以及金融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中国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C-D生产函数、借鉴Lucas人力资本模型,以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为背景,建立了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陕西省在1978-2006年间,人力资本贡献份额仅为18.36%,远小于同期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58.3%),但人力资本因为其外溢作用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于计算结果,且人力资本的贡献受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最后,给出了提升陕西人力资本贡献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辽宁宏观经济的经验中发现,政府税收的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个相关关系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并预测了2010年辽宁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和水平.根据产业部门对增长的贡献指标和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的近期表现等因素,本文提供了达到目标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1):2-8
我国经济过去的30多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研究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可以发现,虽然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是一些重要的动力因素的作用正在衰减,从而影响未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需要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1980年以来延边的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弹性、贡献率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延边物质资本对总量的弹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规模收益递减,产业结构阻碍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进口对GDP的波动性影响较大。可见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都有贡献。所以,应实施有效的进口策略、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进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赵伯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5-42
可持续发展因素在印度经济保持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印度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包括: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尚未充分发挥的优势,比较稳定的经济政策,具有超前特征的经济发展结构等。这些可持续发展因素处于动态变化中,对他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粮食生产会受到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因素、农民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农民的种粮意愿和农村劳动力主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下,我国粮食生产仍出现“十连增”,主要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提升了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生产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并为维持粮食生产的持续增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蓝晓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4):33-37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利用欠发达的浙江衢州地区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以有效劳动模型、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衢州地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地区目前仍然是以物资资本投资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由此提出如何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