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蚩尤”一词,考《尚书》、《大戴礼·孔子三朝记》、《帝王世纪》、《国语·楚语》、《春秋元命苞》、《逸周书》、《管子》、《山海经》、《诗讦》、《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律书》、《淮南子》、《尤鱼河图》、《盐铁论》等所载,“蚩尤”都只是一个人名,不是族名。汉以后诸书,对蚩尤只作为“战神”词祀。《太平御览》、《水经注》、《十三州志》等则是记载蚩尤坟墓所在。  相似文献   

2.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长期以来,“蕃”被认为是(?)的音译字,而且按唐时的古音,应读成 Bo,而不读作 Fan。这种看法似乎已成定论,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细究起来,也还有商榷的余地。新旧唐书中的《吐蕃传》是汉籍中比较早记载吐蓄又被人们常引用的书,所以先抄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民族?     
民族,一般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以后为各国历史学家所沿用。在我国,“民族”一词,至近代才开始使用。1874年前后王韬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开始使用民族一词。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章炳麟在《序种姓上》等文章中也使用了这个词。至二十世纪初,“民族”一词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280.man-tsi,一种丝织品;men-tsi(达斯),一种花丝手绢。此词见于《拉达克史》,在书中马克思(K.MABX:《孟加拉亚细亚学会杂志》,1891年,第135页)解释为“点花丝纱”,而“绫子”g-ling-zi亦应指同样的但没有点花的物品。来自“缦子”,man-tse一词。达斯也将man-tse误拚为s-man-tse,并解释为“印有红点的黄丝头巾”。  相似文献   

5.
二、俚僚关系1、俚人在历史上的分布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说过史上俚人的"俚"是由"?"转音而来的."?"是古越人自称的近音译字,近于今布依族和部分壮族的自称词"pou~4?joi~4"的"?joi~4"."?"古音在鱼部,"于"、"於"古音同在鱼部,因此在汉文典籍中,特指古越人的称谓也可写作"于"或"於",甚或可以写作"瓯"、"呕"、"欧"或"区"等的.诚如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说的"东瓯,即欧越,即於越";"区,区越也,犹言於越.瓯越、欧越皆同,不必定读  相似文献   

6.
<正>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般的叙事中,出现过太阳照不到的黑暗地方。这种地方,要么在北方,要么在西方。《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在这两处的烛龙神话中,烛龙身处的钟山(章尾山),制造昼夜的九阴之地,必定原本是永夜无昼之地,也就是太阳照不到的黑暗地方,《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  相似文献   

7.
是哥伦布首先到达美洲吗?不见得。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和法国历史学家对此就提出质疑。他们是从研究中国二十四史《梁书》发现疑点的。《梁书请夷传》记述了僧人慧深关于他游历扶桑国的描述。“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名国王为乙祁—…·”中国学者历来认为扶桑国指的是日本,其实不然。日本离中国约为两、三千里,与“二万余里”相去甚远,即使是慧深计算有误,误差也不可能这么大。实际上中国大陆到北美洲大陆和到中美洲的距离大约为一万公里(如上海到温哥华9450公里,上海至巴拿马15870公里)换算成“里”,与“二万余…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古代汉文典籍中有“賨”、“賨布”等词。“賨”见于文献,最早的是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賨布”首见于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云:“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两丈,是谓賨布”。最早对賨作出解释的是南北朝时北齐魏收的《魏书·李雄传》,云:“賨李雄,盖廪君之苗裔也。……薄赋其民,口出钱三  相似文献   

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10.
穆昆塔坦的研究,我们主要以《满文太祖老档》所载的穆昆塔坦表即所谓的族籍表为中心,试对穆昆塔坦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竭力说明这一制度所必然依据的一些基本事实。以下,我们准备以穆昆塔坦为背景,考察一下穆昆塔坦制在各种环境下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最后证明这一制度是满洲社会的基础组织。“塔坦”(tatan)一词的语义,在《清文鉴(二四)·毡屋帐房类》释为“走在野外人的住所”,相当汉语的“下处”。另在《女直译语》一书载有“塔塔孩” (t’ah-tah-hai)一词,意为“下营”。《女直译语》所收条为海西和建州的方言,所以可知“塔塔孩”一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一个宾馆的“回民餐厅”里,就餐的维吾尔、哈萨克族同志提议:将“回民餐厅”改为“清真餐厅”。因为“清真”能包括“回民”,而“回民”不等于“清真”。这是为什么呢? “清真”二字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是对诗歌创作而言。在这里“清真”二字是指自然质朴纯洁,摒弃雕琢。北宋词人周邦彦把自己的词集题作《清真集》(即《片玉词》),而他的词追求典丽,流于雕琢,恰好与李白的主张相反。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学者用汉文介绍伊斯兰教时沿用了“清真”二字。王岱舆著的《清真大学》,马文炳译著的《清真指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郁水”即今西江及其上游浔江、黔江和红水河;“须陵”即汉代的番禹(在今广州市)。 1914年,法国人马司帛洛(又译作马伯乐)在《象郡考》中为了论证秦汉象郡在今中国的桂西及湘西南和黔、滇东南交会地区,曾引证了这条材料。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马司帛洛还征引了同书的另一条材料:“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相似文献   

13.
许巧云  李彬 《民族学刊》2019,10(2):87-95, 125-128
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白狼歌》进行了研究,但因“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方言转译难明,声读今古有异”,至今《白狼歌》的诸多问题(语言性质、民族归属等)还未取得一致性的意见。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古音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对《白狼歌》作了一番深入的探讨。现对几家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一述评,以期发现研究中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朵甘思”一词首见于《元史》,其《地理志》载有“土番朵甘思”,“朵甘思”等地名;《百官志》有“朵甘思招讨使”,“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等职官。究其词,显然是来自藏语中的“多康”(mdo khams)这一地名。因蒙人读藏文发音常将词中的前、后音明显读出,故mdo khams被元人译作“朵甘思”。明代时遵西番馆译语,依照藏语习惯发音译出,故不再有后音“思”,写作“朵甘”(即“多康”)。但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至秦岭-大别山,全长约2500公里,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清末地理史学家丁谦所著《汉书·西域传地理考证》指出:“中国内地诸山,皆发脉于昆仑,昆仑东西行,今和阗南山是也。”昆仑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第一神山”,拥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神圣地位。文化典籍中的“昆仑”,内涵更为丰富。从《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等记载,到中外诸多学者的考证,可知“昆仑”蕴含“天”“皇天”之意,它不仅是神山所指,  相似文献   

16.
“土司”一词究竟如何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将“土司”一词在明、清两朝的演变细细梳理一番,则“土司”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所指亦有脉络可寻.嘉靖时期“土司”一词刚刚从“土官”一词中衍生出来,使用次数很少,是明朝以来民间对于兵部或吏部所管辖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土官机构或首领约定俗成的泛称.万历至明末,“土司”一词开始普及,其所指与嘉靖年间大体相当,但也有个别例外.清朝以来,“土司”一词普遍泛化,往往与“土官”一词混用.无论是文职土官,还是武职土官,亦或藏族、维吾尔族部落首领均可称为“土司”.由此导致在《大清会典》中,吏部既管辖文职土官,也管辖文职土司;同样兵部既管辖武职土官,也管辖武职土司.清代“土官”、“土司”两词虽可混用,但吏部与兵部的管辖职责却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7.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该书记载:“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引用了这条史料,胡三省注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胡三省的注释,说明山越原属越族,生活于山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生活,不缴纳赋税等特点。山越是越族的后裔,史家并无异义。山越活动的地区仅限于扬州诸郡,陈可畏先生对此论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言。唐长儒先生在论述山越时,认为“山民”、“山贼”、“山寇”和“宗部”是山越的互称。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古籍无标点,各人对古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西瓯、 骆越有不同的认识.瓯与骆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西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人间训》 中,存在的年代是秦始皇三十年至汉元鼎六年,前后约106年;骆越之名始于公元前48年至东汉初年,存在约100年时间.西瓯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一线以北,北面达湘南、 黔东南;骆越的分布地区大致在今广东茂名—广西玉林—贵港市—南宁以南,南面达越南中部清化一带.中外学者研究古代民族常会步入两个误区,应予避免.  相似文献   

20.
在辽代碑文中,屡见款以有关官员连结式的复合官衔,治史者称之“结衔”。其格式与唐、宋碑文所款者近似,凡于《辽史·百官志》失载之官称,均可见于《唐书》或《宋史》官志卷中。兹择几例试释之。 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