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宏伟 《今日辽宁》2005,(5):36-37
画家用画笔勾勒着湿地的绝美,摄影家用相机映下湿地的和谐,人们眷顾这里,用各种方式捕捉着特有的湿地之美——一幅巨大的红色地毯铺放在海滩上,其间翠苇点点;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芦苇田苇海浩瀚,绵延百里;丹顶鹤、黑嘴鸥、斑海豹等众多珍稀鸟类和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这里就是“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辽河三角洲湿地。辽河三角洲总面积近60公顷,地处辽河、大辽河入海口交汇处,地跨辽宁省的盘锦市和营口市,已建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位于辽河三角洲的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美丽宜人的湿地风…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4,(6):62-62
龙京市东城困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石景山区五里佗街道军区联勤部大院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海淀区J以平庄街道志强园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天津市塘沽区杭州道街道文安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和平区南营门街道世昌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河西区柳林街道风景雅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河沈省保定市新市区新市场街道向阳北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石家庄市裕华区石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魏县老年福利综剖及务中心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双塔寺一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晋城市城区西街街道泰森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晋中市榆次区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社区老年照顾发展起来。中国社区与西方社区不同,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展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定位问题,二是推进策略问题。在定位问题上,宜将社区老年照顾定位为家庭养老的辅助;在发展策略上,宜先行发展收费型老年服务业,然后有选择地实现低偿或无偿照顾。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社区老年照顾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玉萍 《社会工作》2008,(20):37-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社区老年照顾发展起来。中国社区与西方社区不同,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展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定位问题,二是推进策略问题。在定位问题上,宜将社区老年照顾定位为家庭养老的辅助;在发展策略上。宜先行发展收费型老年服务业,然后有选择地实现低偿或无偿照顾。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社区老年照顾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世界被跃上互联网这个超大平台后,“微”什么成了时尚.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微电影,还有微内容、微创新等等,真是“微”字满天飞.但或许你没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微行动,却也在演绎着许多微感动. 那是个西北风呼呼的中午,天阴沉沉的,街上行人稀少.我从图书馆出来,裹紧衣领朝家中疾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普遍开展的社区建设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社区建设在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转换中的作用,认为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过程。文章分析了经济因素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社区建设需要经济的支持,但社区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并不能有效地支持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和企业应该对之给予更多投入。社区建设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政府力图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由于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缓慢,因此,社区建设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面临着挑战。文章认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形成新的社会团结,而广泛的社区参与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中后期,社区建设在中国兴起。进行社区体制改革,合理扩大居委会规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社区建设实验区都已按照有利于管理、资源整合和发挥功能原则重新划定居委会所辖区域,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较为成功的地方,居委会逐渐成为责权统一的管理实体,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新旧居委会的若干指标对比及分析来描述这一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原居委会已无法适应社区管理的新形势,从外在层面上看:居委会人员的素…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随意去金州逛逛,就会发现这里是一块吸引投资者的热土.无论在大街、在小巷、在乡村、甚至在你认为是偏僻的地方,都有"三资"企业的存在,令人耳目一新.像大连进道集装箱有限公司、大连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大连无纺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真爱果汁有限公司等等,800余家的"三资"企业给金州增添了靓丽色彩,为经济强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开发型国家模式是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采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促使日本经济数十年的成功,因此也被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所效仿,并促使中国30年经济的成功.然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开发型国家模式转向规制型国家模式之后,却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开发型国家模式在中国实践中显露出三个局限性,因而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变化也处于十字路口.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推行的改革模式看,中国可能会继续依照和完善这种开发型国家模式,从而出现源于但又高于日本模式的升级版模式.  相似文献   

10.
谢泽宪 《社会》2003,(1):4-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大力倡导下,志愿服务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在中国各地飞速发展,好评不断.然而,志愿服务状况到底如何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为了了解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浦东新区社区志愿服务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社区志愿服务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志愿服务本身也造成了损害.  相似文献   

11.
关注"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代堂平 《社会》2002,(5):44-46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认清城中村现象 ,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 ,有助于认清我国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一些内在的矛盾 ,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操作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城中村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城中村作为城市里独有的社区形态 ,已存在多年。但城中村现象引发学者、政府、媒体的关注却还是近些年的事。从政府与媒体的关注的角度来看 ,集中在由城中村引发的城市管理问题上。譬如 ,他们就将城中村视为“城市里的不协调音符”(《信息日报》 ,2001.4.9)。中共广州市…  相似文献   

12.
陈柏峰 《社会》2006,26(4):108-127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落中关于“外人”的纠纷的全面考察,发现村落社区中存在着事实上的“外人”,他们受到了村落共同体特定的歧视性待遇,而村民对此习以为常,并认为这样是合理的。基于这种生活逻辑,在纠纷中,“外人”常常作为一个符号被人为地建构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村落文化中,符号是同力量和可利用的资源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3.
张西昌 《唐都学刊》2013,29(1):66-70
“快活”民俗被认为是社火游艺中颇为特殊的种类,属于以视觉装扮为传播方式的哑戏艺术形态。此类民俗与大多数社火事像在文化功能上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它主要是借助迷幻的化妆手段造成血腥暴力的展现效果,并以善恶报应、惩恶扬善的道德伦理为其文化内核,具有较强的社会规范和教化性特征。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快活”民俗事像中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友庭 《社会》2006,26(4):85-107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理论出发,以福建寮村民俗中的“张公信仰”为切入点,结合当前中国东南宗族重建的农村社会背景,描述了作为祭祀对象的“张公”从“私家神”到“角头神”再到“村落神”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公信仰”祭祀圈的扩大和巡神仪式中村落轮值制度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宗族”的核心概念和“现代宗族家族化”的分析模式,讨论了在村落范围内公社集体主义体制解体以后,宗族集体主义和村落集体主义的共生共变所呈现的村落文化形态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展望村落集体主义文化整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三意  雷洪 《社会》2009,29(6):127-147
本研究考察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房风”现象,选取了W市近郊一个行政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从“种房”现象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农民“种房”成风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民“种房”是非现实需要的行动选择;选择“种房”主要是基于超额补偿效用,也有经营和增加收入效用、心理平衡效用、情感归属效用;农民“种房”行动是主观上的目的理性行动,且有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特征;而农民“种房”行动理性的诱因是种种政府因素,这是种房现象成风的根本内在原因。本研究的结论认为,更深层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I.Introduction:TheFlowofRuralPeopleintotheCitiesThemigrationofruralpeopleintocitiesisauniversalphenomenonthatoccursduringaperiodofindustrializationandmodernization.However,thespecificwaysinwhichtheyeffecttheirtransferdiffermarkedlyindifferentcountries.InthecaseofChina,thenationalpolicytolimittheflowoftheruralpopulationintothecities,auniquestrategyof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adualurban-ruralsocialstructure,anumberofinstitutionsconnectedtothe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andthe"workunit"…  相似文献   

17.
饶常林  赵思姁 《创新》2019,13(3):93-10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乡村社会特征已发生变化的现实基础下,现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当下乡村治理困境,因此亟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期形成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实施"幸福村落"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幸福村落"建设的实践中,共识导向、参与、责任性、透明性与法治五个善治的基本要素得到突出体现,构成"幸福村落"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五个善治要素得以实现与治理单元下沉、自治形式创新密不可分。"幸福村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一个20多年前再普通不过的辽西小山村,闭塞、贫穷、保守,可是1991年,本村青年钱学余当选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个小山村的命运从此开始上演大翻转.如今,它已被称为“辽西第一村”,截至2013年年末,小平房村拥有固定资产1.8亿元,生产总值实现2.4亿元,村集体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成为朝阳市首富村.  相似文献   

19.
村庄规则之治何以实现?——基于华北里村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规则之治是国家政权建设的要求,对基层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华北里村的考察表明:里村以村庄社会结构为基础,通过化私为公机制建立了村庄公共性,并且通过利益连带机制形成了维持村庄公共性的硬约束,使得村规民约成为硬规范,最终实现了村庄规则之治.村庄规则之治的关键在于村庄能够形成公共性,通过发挥村民自治的民主治理功能,逐步提高村庄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理解规则之治,探索规则之治的有效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