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伍尔夫在书写女性生存处境和地位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怀。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伍尔夫的《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展示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对父权制文化将自然与女性"他者化"进行了批判,同时赋予自然和女性以主体性,使处于失语状态的自然和女性发出声音,并抒发了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在男权理念的重压下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了男性世界的附属品.第二个视角是被凝视女性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小说中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被压迫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后一个视角是反凝视的女性群像,如以萨比娜为代表的少数女性追求自我,面对男权的束缚与压制,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呐喊,用无畏的抗争彰显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幸的是,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们的呐喊是无力的,她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而她们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对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作了二元对立的刻画。男性多无视印第安文化传统,性格暴戾,结果全都成了生活的失败者;而女性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更为积极,对印第安传统也更为敬畏。从小说中的四位男性和三位女性人物身上,反映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被记忆的他者——论《我的安东尼亚》的记忆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记忆入手对<我的安东尼亚>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分析作为白人男性精英文化代言人的吉姆·伯登如何通过记忆对安东尼亚等移民女性进行身体和精神的重塑,从而将后者囚禁在不平等的性别规范中.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男性记忆是塑造和重构"理想"女性的重要途径.男性借助社会赋予的话语霸权和对女性身体的居高临下的"注视"剥夺了她们的主体地位,使她们成为失语的他者.  相似文献   

5.
安吉拉·卡特聚焦"凝视"的政治之维,通过对凝视理论的合理性吸取、创新性迁移与描述性发掘,对父权文化语境中的多元性"凝视"进行了叙事演绎与形象诠释,再现了视觉场域的主体与客体在目光、肉体、思想、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博弈。卡特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极具震撼冲击力的"凝视"主要有窥淫性凝视、镜像性凝视、规训性凝视。在父权文化的重围高压下,女性从敛眉遭视到张眉自视直至扬眉还眼,这既是西方女性主义形象斗争史的"三级跳",也是卡特"还眼"政治的三部曲。卡特在凝视与反凝视、监控与反监控、惩治与反惩治的较量中勇敢地彰显女性主义趋强的政治色彩,使其女性主义文本的政治意义达到罕见的高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十三个妓女为保护一群女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抛开这些感人的故事情节,人们发现影片背后隐藏了诸多的权利斗争,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斗争尤为激烈.在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人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处于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女性被男性控制和规定,而女性却处于沉默的失语中.面对父权统治的社会,男性还将女性虚构成“天使”与“厌女”的类型,一方面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利统治,另一方诱发了女性间的斗争.因此有必要来探讨用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析这些利益之网的实质,解构“看”与“被看”的模式以及通过对女性特质深入分析来颠覆父权社会虚构出的两种女性的谎言.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精神的高度,对池莉作以个案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她是如何走向女性主义创作之路的,然后结合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分析池莉从关注女性、到反观男性、直至批判男性、颠覆男权的女性观之发展过程,说明90年代的池莉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女性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她们一改以往传统农村女性的软弱形象,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她们具有开放的思想,敢于与一些封建传统思想作斗争,这与剧中的男性相比更具思想的先进性。她们大胆、热情、自强、独立,身上体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而这些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必将影响着我国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的出现给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带来冲击,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学派都试图从不同方面对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提出批评.从霍尔奈开始,精神分析学出现了女性主义的转向,她摒弃以往心理学以男性视角说明女性、以男性标准度量女性心理发展的做法,从女性的角度理解她们的生理构造和成长方式,强调不应当以这些构造和方式及其与男性的差异为借口把女性置于劣于男性的地位.克莱因创立的对象关系理论,为精神分析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心理结构和精神病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丽格瑞也对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探讨,试图摆脱父权制传统,突出母亲的社会秩序,以女性为体验的主体论述女性的欲望,说明女性解放和两性之间理想的伦理关系,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研究纳入到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潮中来,为其合法地位提供有力的论证.当代三位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对于性别差异的探讨,呈现出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从人的道德与心理动态发展中丰富了女性主义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2.
苏青的写作是真正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对女性自身以及性的关注使她的文学创作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女性话语时代。尽管女性人格独立的问题苏青没有能够解决,但她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戴锦华的研究领域涉及电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她以电影语言、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史思想史视野,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电影史研究的“电影文化史”研究范式。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她以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当代历史情境为参照,勾勒出女性书写由“地心”到“地表”的浮现之旅以及现代女性话语的形塑过程。戴锦华提出“文化的位置”这一命题,不仅是寻求在新自由主义崛起的时代对于建构潜能的一次尝试,也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一次回溯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赵姨娘的多次“抗争”进行分析,探究其性格变化的轨迹。赵的行为方式不符合父权制法则,在对话语权和生存地位的争夺中屡屡遭到失败,使其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逐步被扭曲了人格,最终从“美女”蜕变为“昏聩不堪”的疯女人。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二重性.她沉于男性父语霸权之中,只能以死亡来唤醒女性意识,体现女性主义意识解蔽与塑造的艰难.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应树立对话与平等的理性观念,使女性主义的价值维度在历史性(时间性)维度中展开,走向批评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因男性对女性的长期权力统治,致使女性内在化了男性的意识形态,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男性统治的帮凶和走卒。美国著名女性主义者安德丽安·里奇用“强迫的异性爱”对此做了经典概括。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玉米便是这种典型:一方面男权意识已渗入她的意识深处,严重地并化和扭曲了她的性格,她是男权意识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她又自觉地接受男权意识,成为男权意识的帮凶和走卒。  相似文献   

20.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