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口语格式“V+te+MQ“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他+数量短语"这一语法格式中,其中"他"音为轻声te,并非有实指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他ta".他(te)是一个助词,具有语气、结构及时态助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学界多依据传世文献①,本节试图通过对《秦简》中“是”字的穷尽整理,为古汉语系词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材料②。《秦简》中“是”字共104见,其中有2见属于整理者据上下文补出,“是是”连用者的第二个“是”系整理者按原简上的重文号补出。这104个“是”,其用法可以归纳为指示代词。结构助词和系词三大类。其中指示代词66见,结构助词3见。指示代词“是”的用法与传统文献无别,在句中分别作主语、宾词和定词;结构助词的3见,出于三个完全相同的句子“唯仓所自封印是度县”③,所以这三个“是”实际…  相似文献   

3.
“为+之+X”格式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我们对先秦两汉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春秋左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战国策》、《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发现“为+之+X”结构中,“为”通常只作动词和介词,“之”通常是代词,而  相似文献   

4.
论“动啊动啊”及其有关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单音节动词后面分别缀以助词“啊”,并列组成“动啊动啊”结构格式。本文讨论这种结构格式以及和它有关的格式,着重分析它们的意义和句法功能。 “动啊动啊”中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有相同和不同两种形式,分别写作“A啊A啊”和“A啊B啊”。和它有关的格式主要的有“A啊A”、“A啊A的”和“A啊B的”。它们都是动词性结构。 一、“A啊A啊”和“A啊A” A啊A的” “A啊A啊”和“A啊A”、“A啊A的”中,两个动词迭用,是迭词式并列结构。后两种格式与前者相比较,只有细微差别,可看作是前者的变体。 (一) “A啊A啊” 1 “A啊A啊”这种结构格式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反复绵延。例如: (1)有时候他读呀读呀,好象记住了单词,可默写的时候,又错了。(《为革命勤奋学习》8页) (2)范郎死了,她坐在长城根下,哭啊哭啊,哭倒了万里长城,自己也跳海自尽了。<《杨朔散文选》213页) (3)小江想呀想呀,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管怎么着,先去看看贾老板留下暗号没有。(胡正言、阎世宏《鸡鸣山下》205页) 这种结构格式多用于第三人称陈述句中,在句中经常充当误用语。如例(1):也充当复句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焉”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作兼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连词、结构助词和词尾等。能准确地分辨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别谈谈“焉”的各种用法。 一、作兼词。 兼词是一个字兼有两类词的意义和作用。“焉”用作兼词,它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此、彼)”。“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之(此、彼)”指代什么,都必须依据具体的文义来判定。就语法功能来看,兼词“焉”通常用动词、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之  相似文献   

7.
南昌话“得”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中,除了作动词“发言”及作名词“语言”讲的“言”字之外,还有一百零四个“言”宇,都是语法上所谓“文言虚字”。这些虚字“言”,散见于一百句中,其中有四句各镶嵌两字。后代的经学家、训诂专家、及语法学者,或把这些“言”字当人称代词“我”解释,又把它当名词“言语”和“策命”解释。或说“言”是语词,等于“云”。或说是助词,等于“兮”。或说“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并说“词头不是一个词,它只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的意义”。但是,我们根据汉语语言事实来考察,在《诗经》里作为虚字用的“言”,都应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语法分布角度,分别对此类句式中的NP结构(一般是人称代词或其他名词结构)、动词进行分析。重点是可进入此句式的动词类型考察,在论述句式中的NP结构与动词类型的同时,探讨了此类句式所表示的特殊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意义及词与词的结合,把《周易》虚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并对近八十个《周易》虚词的用法和特点分别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汉语人称代词的联合有联结与合用两种格式。与英语等外语相比,合用是汉语人称代词一个重要的表达特征。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人称代词对立,彼此缺乏合用基础,具体语篇中叙述者主观化和泛化的表达策略常使第三人称转化为其他人称,这些使得合用格式具有排他性。  相似文献   

13.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4.
《盐铁论》中330个"所"字有代词、助词、能愿动词、名词四种性质,其中代词构成的"所"字结构中"所 动词"157例,占49.5%,"所 动词短语"31例,约占9.8%、"所 以 动词(动词短语)"101例,占31.9%、"所(以) 动词/动词短语 者"101例,占"所"字结构的31.9%;从语料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所"字在该时代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元杂剧后期著名作家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描写分析了其语法功能,并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指出了这一作品中人称代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盐铁论》中330个"所"字有代词、助词、能愿动词、名词四种性质,其中代词构成的"所"字结构中"所 动词"157例,占49.5%,"所 动词短语"31例,约占9.8%、"所 以 动词(动词短语)"101例,占31.9%、"所(以) 动词/动词短语 者"101例,占"所"字结构的31.9%;从语料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所"字在该时代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独龙语木力王话为依据,通过独龙语不同要素以及方言、亲属语言间的比较,对几种动词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做些探索。一、人称、数形式的演变独龙语动词人称、数形式是一种后起的语法现象,它是由部分人称代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的。做为一种语法形式,动词人称、数总的来说,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变化过程。(一)动词人称、数形式的来源 独龙语动词人称、数用动词前后加附加成分表示,  相似文献   

19.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