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大多居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深山老林。长期受“狗不耕田,女不读书”旧习影响,重男轻女,思想保守。足不出户的红瑶女,从小被束缚在自家木楼的小小天地里,挑花织布,早嫁早育,从来不进学堂读书,代代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1988年,一股清新暖人的春风,吹进了这块“世袭领地”,在一位香港慈善人士倡导、帮助下,广西融水县白云乡中心小学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红瑶女童班”。如今,“红瑶女童班”已  相似文献   

2.
广西桂北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的一支瑶族,因其服饰多为红色,人们习惯把他们称为“红瑶”。红瑶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叫“红衣节”。每到那一天,红瑶人不分男女,都要身着红色盛装参加聚会或相互来往,瑶山便热闹起来。2002年9月28日是龙胜红瑶的“红衣节”,笔者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一样,怀着好奇之心来到龙胜,观看瑶山奇景,品味奇特的民族风情。尚未到瑶山,在龙胜县城里我便看到很多盛装进城的红瑶妇女,街上好似飘动一簇簇红艳似霞的映山红,颇为好看。我的相机也就开始忙了起来。没想到到了和平乡瑶山,更是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3.
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身体和疾病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求医行为和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基于身体认知和“自然”、“非自然”论病因观的文化逻辑,红瑶人形成了系统而严密的“神药两解”民俗医疗知识体系与实践,嵌入红瑶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分类体系和宗教信仰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读《花蓝瑶社会组织》,分析了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动向,指出《花蓝瑶社会组织》第一次披露了金秀大瑶山花蓝瑶的人口、家庭和社会生活状况;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了金秀大瑶山族团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剖析了花蓝瑶社会。  相似文献   

5.
当战士时,他把每月21元的津贴费分为三份:8元钱用于资助红瑶女童,8元钱寄给妹妹作学费,剩下5元钱自己买日用品。提升干部后,他也同样把每月工资分为三份使用。入伍六年,他没有买过一次零食,他没有买过一套便服一双鞋子##D白云,那是个遥远的地方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白云、大浪、滚贝等偏僻山乡,散居着瑶族的一支,这就是红瑶.他们大多生活在高寒山区,思想观念极为落后,素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之说。因此,红瑶女童入学率到1988年上半年也仅为3%。为改变这一现状,1988年秋,县里筹集资金,采取每天只收1…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改造和跨越自然障碍的创造物,桥既是材质、造型和工艺各异的具象之物,也是凝聚多重文化意义的象征之桥.红瑶的架桥是一种人生过渡仪式和修功德仪式,具有沟通阴阳和“修阴功”的深层意义,体现了红瑶独特的人观.对架桥仪式的研究,不仅是对“过渡礼仪”“阈限”等人类学仪式研究经典概念的印证和延伸,也可拓展人类学以标识与符号“物”为研究旨趣的物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爱心唤醒了沉睡的山花蓝剑明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绿遍神州大地,但生长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山旮旯里的山花仍迟迟没有感受春天的气息。这里居住着一个13000多人的瑶族支系──红瑶。红瑶因服饰有鲜红的颜色而得名。虽然巍巍青山养育了一群群聪明强壮的男孩,清明...  相似文献   

8.
元宝山东麓红瑶人,自称为“巴哼”,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和安陲两个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红瑶还是一个典型的封闭民族,除了个别男子外出工作与其他民族的女子结婚外,婚姻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族内婚,女子基本与书无缘,男子读书的也寥寥无几。1988年以前,这里有大专生1人,中专生5人,高中生人,均为男子;女子仅有1名为高小文化,有初中文化和小学文化的男子也很少,绝大多数人是文盲和半文盲。人们一谈离开家乡就色变。很多人都因为不愿离开家乡而失去外出当干部、当工人、服兵役和读书的机会。最典…  相似文献   

9.
再过4年,魏家瑶就要退休了。老魏参加革命工作40年来,将一大半时间奉献给了苗家人摆脱贫穷的事业。老魏与贺龙元帅是同乡。他的父亲曾是贺龙部下的一名红军战士。年幼时,他就受到了革命的熏陶。1950年,年仅17岁的魏家瑶便投身革命。1964年,他随“社教”工作团来到苗族聚居的吉首市。从此,他与苗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贫穷的苗乡留下了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第一信号的效应 1972年初春,魏家瑶担任了社塘坡公社党委书记。踏着积雪,他来到了这个200年前吴八月领导的著名的“乾嘉苗民起义”的地方。当时正是“双季稻  相似文献   

10.
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文·图/徐正荣依据居住环境与服饰打扮,广西的瑶族可分为过山瑶、红瑶、盘瑶、香瑶、白裤瑶、布鲁瑶、范头瑶、大板瑶等。其中防城港市防城区板八乡中越边境上的大板瑶,其习俗颇为独特,且鲜为人知。大板瑶的历史存在于板八乡老人们...  相似文献   

11.
一在神奇的莽莽原始森林边缘,气势雄伟的山峰和瀑布衬托出古朴幽静的丈布红头瑶村寨。生活在中越边境大山里的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的丈布红头瑶,便是这美丽民族支系的一支。这里生活着的红瑶人口共1972人,都是以红色和刺绣为美的家族。丈布红头瑶崇尚红色,他们把红色定为自己的族标,把红色象征为自己的骄傲,象征着美丽和漂亮,象征着富足与美好的生活。热情而朴实的红色,红得鲜艳,红得可爱……二头顶圆筒丈余红布的红头瑶,亦喜爱用蓝靛染制土布,穿着绣有图案花纹的衣裤,款式新颖、朴素美观,展示了自己的勤劳和…  相似文献   

12.
安欣 《民族论坛》2011,(4):32-33
初听“四大民瑶”一说时,我很感兴趣。既为“民瑶”,它便是一首歌。勾蓝瑶,是流落在江永西面的一支民瑶,用瑶族这个动人的音符写成古韵悠悠的“勾蓝瑶”。  相似文献   

13.
瑶族历史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瑶族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依据瑶族先人“盘瓠蛮”及历代瑶族分布的状况及变迁,首次具体证实了历史上瑶族居住地要比现在广阔;提出了宋代以后出现了以“瑶”作为南方民族代称的问题,故对“瑶”的记载要区分泛称还是专指,不可混同;关于瑶人南迁路线,不同意由湖南入广东再转广西或由广西再转广东的传统观点,提出了直接从湘南分道进入桂粤两省的新说;主张瑶、畲分流的起点在湘南,由湘南越南岭进入两粤者为瑶,由湘南东入赣南、再至闽西南、粤东者为畲,由此奠定了今日瑶、畲分布的格局;首次提出佛教传入瑶区不晚于宋而流行于明、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月11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县民委召开了首次发展瑶文化座谈会。  座谈会的主题是“围绕理论上探讨瑶文化的深刻内涵、实践上探索发展瑶文化对策、精心打造瑶文化品牌、发展促进民族区域经济”。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发展有江华瑶族特色的瑶文化,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座谈会决定今年成立瑶文化研究机构。 江华召开发展瑶文化座谈会@欧阳江湖  相似文献   

15.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朵努”,因男子常年穿白色土布灯笼裤而得名,人口三万有余,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以及贵州省的荔波等地的崇山峻岭之中。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白裤瑶老人的讲述,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白裤瑶在宋代以前就已经从湖南、贵州两省迁到八圩、里湖一带的千山万壑之中,并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  相似文献   

16.
我也跟人去凿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人谈婚正式的说法叫做凿壁谈婚。所谓“凿壁”,是指小伙子在深更半夜到姑娘房去唱歌。姑娘房又叫“寮房”,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间的向外一面有一个小孔,小孔直径大小不过一厘米左右。当地人把这个洞说成是“凿开的”,故而有此称法。更为通俗的叫法是“朋友洞”。瑶人居屋为“干栏式”,在大门边的厢房上,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姑娘的床头正好就在那早已凿好的洞口边。瑶麓女子年至及笄,就要让她单独住进寮房,开始她们秘密浪漫的爱情之旅。因整个谈婚限制在半夜,通常在十…  相似文献   

17.
情况简述 白云乡位于广西融水县的东北部,靠近广西第二高峰——元宝山的主峰。全乡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全自治区55个贫困乡之一。据1983年底统计,全乡人口为26181人,其中苗族16385人,瑶族5289人,壮族2938人,侗族1076人,汉族492人,水族1人。这里的瑶族人口约占全县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瑶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乡。白云乡的瑶族分为两个支系——红瑶和板瑶,其中红瑶占大多数。红瑶和板瑶在语言、服  相似文献   

18.
情陷瑶山     
一座座远离现代文明、满盈古朴民风的瑶家寨子,犹如颗颗璀灿的明珠,散落在湘西南隆回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其中,一支久被民族史料遗忘的古老宗支──花瑶,就繁衍生息在这云遮雾绕的山寨里。  说是瑶,其实他们的语言、服饰、信仰及许多习俗,都与“瑶族”这个大家庭几乎没有任何雷同的特征了。寨子里的姑娘分外爱美,个个着装艳丽绝伦,镶了红布边、缀着红布扣的岱蓝色长衫新奇地撩起,再配条前艳后素的桃花围裙,腰间分层有序地缠上几十圈由五颜六色布料拼接成的筒腰带,小腿扎着绣有黑色花边的白绑腿,全身上下色彩火辣抢眼。尤其…  相似文献   

19.
茶山瑶是生息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区的一支瑶民,与花篮瑶、坳瑶、山子瑶、盘瑶一起被合称为“金秀五瑶”。由于受落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限制,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原始巫教成为茶山瑶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产生与南传和佛教的传人及其中国化,佛、道二教也逐渐融人到了茶山瑶的社会生活中。就其整体而言,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巫、道及祖先崇拜的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20.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江西等省、自治区,共二百多万人口,其中,广西占百分之六十一之多,自古就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说。历史上瑶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人们根据其服饰、习俗等特征将其分为顶板瑶、盘古瑶、过山瑶、红瑶、花瑶、白裤瑶等30多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在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杂居交往中,多数瑶族还兼通汉语、苗语、壮语、侗语等。他们多在海拔一千至二千多米的边远山区劈山筑寨,开土造田,过着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与世隔绝般的自给生活,有着极强的生命创造力。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