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居留意愿是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决定其居留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文章以大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整体程度偏低;社会融合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月收入水平、自购房、参加政府或社区便民活动、身份差异感受和歧视感受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中的随行家庭结构和已居留时间也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流动人口离城返乡的"逆库兹涅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了.利用CMDS 2015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对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在加入个体特征与城市特征控制变量后,计量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且随着教育水平和从事行业的不同出现分化特征.首先,产业结构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大.其次,从产业内部看,产业结构显著降低了第一产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显著提升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而对生活性与社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机制检验结果发现,产业结构通过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收入、降低失业率及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及地区差异进行探究。研究发现: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为61. 4%,较前两年略有提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户籍性质、婚姻家庭状况是影响各类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共因,其中,已婚、非农业户口、家庭化迁移程度高的人群长期居留意愿较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 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spss、excel图形数据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特征、不同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打算和困难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打算永久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居留时间以及留在城市的准备和困难等方面与非永久居留和尚未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显著的差异;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4—2018年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较前几年有所减弱,仅有36.6%的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住房支出、收入、就业身份和流入地区域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月住房支出越多、平均月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流动人口越倾向于长期居留在流入地。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建议,即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对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人口的关注度,加快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人口社会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国家卫健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制度因素四个方面对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决定其居留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探讨,发现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外出工作年限等因素显著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落户,并由此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经济因素是影响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居留的显著要素;二是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流动人口能否在东部地区居留落户的关键因素;三是社会保险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养老保险来说,流动人口更加注重医疗保险的获取。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山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对迁入地具有明确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且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其居留意愿有所不同;调查所选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的影响不显著。依据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上述现状,我国的城市化应选择多元而非单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韩靓 《调研世界》2021,(5):12-19
本文运用2017年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管理评价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管理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管理显著强化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其中超大城市强化效应更为明显,而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并不显著;(2)城市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文化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对强化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具有积极作用,而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并未起到显著作用;(3)低龄、非农业户口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群体居留意愿更受城市管理的影响,说明这些群体流动人口为关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年高学历流动人口受到城市管理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科技创新管理.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治理,以作为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