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中国学术地图,薪火相传的五代学者,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百年中国史上的五代学人:蔡元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先生是百年中国史上的第一代学人;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赵元任是第二代学人;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季羡林,则是第三代学人;王元化、李泽厚、张光直、李亦园是第四代学人;李零、葛兆光、梁治平、郑也夫可以称作第五代学人.  相似文献   

2.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出现过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几次分裂,内中以五代为时最短。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至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仅得五十三年。若以宋太宗公元979年平定北汉为下限,亦不过七十二年。以研究成果计,亦以五代为少。究其缘由,固与现存五代史料稀少有关,学人每难措手;但无可否认,更与人们对五代历史的认识有关。欧阳修撰《五代史记》,“论赞”均以“呜呼”开首,其对五代历史的认识,不问可知。这种影响,延及后世,长达数百年之久。十馀年来,笔者致力于宋初政治与军事的研究。为探讨渊源,常需追溯五…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二十年无疑是中国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二十年,与之相应的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第五代学人的崛起,而陈来先生作为第五代学人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学问人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这个学术时代的一个缩影.而此次三联书店破例为陈来出版学术论著集,则意味着学界对于第五代学人的学术成就之充分肯认.陈来先生的学问与人生犹如一体之两面,本文从"广度与深度"、"功夫与方法"、"典范与标志"、"传承与开新"和"学问与气象"五个方面记述陈来先生的论著集和他的学问人生.  相似文献   

4.
周晓文电影在某些方面是介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之间。就对人生、历史、人性等的思考而言 ,作些哲理化的分析和反思式的表现 ,这是第五代人的特点 ,但他的矛盾在于 ,他有第五代人的历史见识 ,又显示第五代以后的一些特点 ,他的电影是颇为矛盾的 ,突出表现在都市情缘、思想意识、青春文化困惑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五代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五代诗许总_五代历史,基本上是唐末混乱政治的延续,五代文学,历来也被置于唐末一概而论.然而实际上,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与文坛构成毕竟与唐末已有很大改变.就诗歌而言,五代当是中国诗史最为衰微的时期,但随着文人生活、社会思潮乃至文学观念的演化,五代诗坛结...  相似文献   

6.
尹晓丽 《晋阳学刊》2005,(4):103-106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第五代”及其电影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前后崛起于东方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作为一种令世人振奋而又困惑的群体文化现象,他们的艺术探索早在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梁》弹出第一个商业化音符后,便已逐渐偃旗息鼓而分道扬镳。可是它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度自觉的艺术运动,在中外影坛所激起的石破天惊的反响,却是巨大而久远的。1所谓“第五代”,其实是个界定不很严密的笼统指称。这些青年导演个性迥异,气质殊别,选择题材的兴趣眼光也各不相同,很难规范出划一的创作态势。不过,这个以文革后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毕业生为骨干的导演群体,无论在文化成因、审美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了七个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含若干场高端国际学术对话。本次对话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欧阳康与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马来西亚交通部原部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之间展开,涉及的问题有:第一,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历史进步与思想创新;第二,如何看待中国百年发展对世界和亚洲文明进步的贡献与未来责任;第三,如何看待当前世界变局及其提供的机会与挑战;第四,如何看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近来关涉中国问题的各种言论;第五,如何看待中国和亚洲国家在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和作用;第六,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友谊与合作。这里选刊部分对话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孙勇才 《河北学刊》2005,25(2):198-202
海外华裔学人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余英时可谓海外华裔学人的杰出代表。他坚持从史学的立场观 察中国文化的内在变动;注重史料价值,坚持以无可争辩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坚守本土学术理念,反对用西方的观念 生搬硬套于中国学术研究。余英时的学术思想是今天中国学人摆脱西方中心取向重新出发的动力和典范。  相似文献   

10.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4,(4):111-112
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并由此诞生了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甲骨学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一个世纪以来 ,甲骨学研究在几代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甲骨从被发现开始 ,就受到普遍的重视 ,全国许多有关学者都投入了考释研究 ,日本和西方人士也很快参加进来 ,使甲骨学形成有国际性的学科。”[1 ] 据宋镇豪、常耀华两位先生在《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中的统计 ,截止于上世纪末 ,中外甲骨学者有 3833人 ,论著有 1 0 946种。[2 ] 在这众多的学人当中 ,河南大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是形成一定的风格和出现一定的流派,而以往的电影批评家却忽略了这一点。尽管“第五代”这个命名有它不妥贴的地方,但近年来被人们作为一个电影流派来谈论,无疑是中国电影的幸事。“第五代”作为前卫电影流派,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龙头,在电影传统叙事模式,镜头技法,画面构图等方面都有颠覆和再立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这个导演群体创作的电影称为“造型电影”,而不是“第五代”。尽管如此,我仍沿用目下约定俗成的称法叫“第五代”。应该提出的是批评不能简单地以历时的“代”来界定一个…  相似文献   

12.
晚唐五代山水画家荆浩生于何年,卒于何时,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悬案。笔者依据荆浩与好友大愚的交往为线索,参阅新发现的记载大愚生平的《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碑刻,对荆浩生卒年代提出:约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与后梁同终而逝。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它承载着几代图书馆学人的追求和梦想。本文从追寻其百年足迹,聆听百家之教诲入笔,在继承先辈遗产,结合同仁智慧的基础上,试图深入认识其内涵,充分发掘其作用,着力弘扬光大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4.
鸿儒·硕学·良师读︽学人魂陈寅恪传︾惠吉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陈寅恪是一座令人仰慕的丰碑。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一直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介。中山大学中文系吴定宇的新著《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以丰富翔实的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容、理论体系作出了权威性的新概括;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新的成果;正确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功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的新突破、新贡献,充分体现了其高度的政策智慧和科学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胡润 《天府新论》1999,(5):45-49
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眼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一、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继承和发展。以江泽民…  相似文献   

17.
探析西汉至晚清历代学人校勘《楚辞》的起始与发展轨迹 ,比较楚辞学史与中国图书史可知 ,楚辞校勘学产生与发展应分为 :两汉初兴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发展期、宋元明兴盛期、清代大盛期这四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它承栽着几代图书馆学人的追求和梦想.本文从追寻其百年足迹,聆听百家之教诲入笔,在继承先辈遗产,结合同仁智慧的基础上,试图深入认识其内涵,充分发掘其作用,着力弘扬光大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一个宗派,是佛教中国化的最早模式。早期中国佛学受印度宗教思想渗透很深,自天台宗问世后,在融合儒道两派思想和印度佛学基础上,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形成具有明显中国特点的佛宗思想体系;标志着儒、佛、道三大哲学流派的融汇贯通,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佛学作为一种专门学问和佛教作为一种重要宗派的地位,在我国日益巩固和确立。天台宗堪称中华佛教第一宗。五世法统共创台宗天台宗形成和完善过程,是经过五代高僧共同努力的结果。天台宗佛学思想渊源于龙树,初创于慧文,理顺手慧…  相似文献   

20.
五代柴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位置却成为千古之谜。2006年在河南省新密市境内发现的规模宏大的月台瓷窑遗址,从考古发现与文物遗存、文献记载、地名与历史传说、柴姓渊源等方面考察,可能就是中国陶瓷界苦苦寻觅多年的五代柴窑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