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研究者与被访者在深度访谈中的关系,以及深度访谈中"主体间性"的具体实践。从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主体间性"对深度访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并使研究者对被访者的认识和理解更接近于被访者主体世界中"意义的真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的基本蕴涵是杨春时在对西方哲学发展的阐释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文论侧重于对文学的性质进行生存论意义上的界定,而缺乏诸如认识论意义上的明确的揭示,它无法阐释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一思想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泛化倾向,没有认识到主体的历史规定性问题。对学界而言,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上,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当前中国的一般历史状况和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6.
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具有主体间性,而本真的时间与空间是共在的结构,即永恒的当下。生存是存在的现实形式,而现实的时间与空间即历史,是生存的结构,它造成了我与世界的间隔,使主体间性破裂。要回归存在的本原(领悟存在的意义),必须以审美理解与同情打破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恢复本真的时间和空间,进入永恒的当下,实现审美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管理关系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由于缺乏对高校思政课中主体要素的研究,高校思政课管理弊端日显.主体间性范式为高校思政课管理提供了哲学范式和方法论指导.从主体间性范式认识论及本体论角度,剖析高校思政课管理中人之沟通机制的建立与人与世界关系的建立.在该范式理念下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管理中的困境,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管理的实现路径.着重从挖掘主体间性深刻内涵,建立健全主体间沟通机制,树立主体间交流方法模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高校思政课管理的人本化、多元化、生活化回归.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并不是主体性的一个维度,相反,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杨春时提出的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一种模仿,而是在批判性地借鉴已有的主体间性思想基础上的原创性理论。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和非本体论主体间性(认识论、社会学)处于不同的逻辑层面,不能混淆。本体论主体间性不是对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的抽空,而是其根据和可能性;它不仅解释了审美的本质问题,也隐含了巨大的现实效应,理应成为多元社会的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9.
主体能动性是认识论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康德提出了自己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物自体提供感性材料,主体自我提供认识形式,并首次对主体能动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具体论证,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进行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诗学话语中渗透着主体间性之思:其狂欢诗学破除了教会官方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存在,恢复了官方———民间的主体间性存在;其对话诗学通过话语交流构建人物之间主体间性的复调世界;而其美学的外位性就是要宏扬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